新年伊始,广东地方两会出现两个奇特的现象:一个是东莞政协会议工商联界“富豪组”集体沉默,一个是广州市人大代表对广州旅游集体“吐槽”。如果将这两个孤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来看,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当代表们不愿说、不敢说,又不得不说时,某些锦上添花而不涉及根本的领域,或许就会成为代表们愿说敢说乐于说的核心话题。广州旅游局就这样躺枪了。广州旅游局局长朱力或许想都没想到会吃这一闷棍,他还沉浸在旅游业总收入位列全国旅游城市第四位的荣耀中。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责问,他来不及辩解,就开始自我反思。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官员们谈政治,个个噤若寒蝉;谈经济,人人唯唯诺诺;谈旅游,纷纷争先恐后,长篇大论。就是因为旅游这个极度生活化的行业,几乎没有专业门槛,每个人都能经由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絮叨个千言万语。于是乎,我们经常会在某些会场听到旅游部门之外的领导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懂旅游,但是可以普通游客的感受,提几条建议……”然后古今中外,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广州旅游遭遇的尴尬,其实映射出的是中国旅游当下的困境。旅游做得烂的,绝不是广州一座城市。也绝不能将旅游的“烂之罪”,全部强加给旅游局,各个部门都应该为这个“烂”负责。
试问,当代表们“吐槽”旅游局“不给力”时,可曾想过自己或者自己执掌的部门,在过去是否给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给过力”?
新春到来之际,这个发生在羊年羊城的“吐槽”事件,其实映射的是整个中国旅游的发展现状,旅游局这个没权没钱的清水衙门,其实是在各个部门的夹缝中求生存,很难协调各部门的资源衔接。干出成绩了功德归上级,出了漏子就得咬牙背黑锅。倘若一没有创新发展理念和举措,二缺少资源、资金做支持,三还不主动作为,要么被人遗忘,要么遭人责难,这就是旅游局的尴尬。
因此,广州旅游遭集体“吐槽”,似乎是2015年中国旅游一个隐喻,在中国旅游改革新政如火如荼推进的新纪元,每座城市都应该深刻地认知发展旅游产业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而旅游主管部门如果不积极作为,很可能会像广州旅游局一样,沦为人人可捏的“软柿子”,集体讨伐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