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起,中国国家旅游局等单位联合推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建设工作。2013年,中国又颁布实施首部《旅游法》,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住宅或其他条件开展旅游事业。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据了解,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70余万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农民超过3000万人。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00个。
马山旅游是中国县域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加快,乡村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统筹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各地也纷纷加大探索力度。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首次举办“中国黑山羊之乡——广西南宁·马山文化旅游美食节”以来,马山县借助节庆活动平台,吸引游客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0多亿元。
如今,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发展乡村旅游都具有积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并激发县域活力的多赢之举。新的发展思路已让当地旅游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形成了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等一系列特色乡镇旅游项目,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中东部地区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助推县域经济转型方面也有诸多突破。如在福建永定县,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曾占该县域经济的80%,而如今文化旅游已成为该县主导产业,在强化生态建设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并获得中国旅游百强县等称号。
业内人士和专家同时表示,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扶贫和助农增收,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县域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群众致富共赢的新路子。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县域特别是落后地区县域而言,传统农业、工业等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正在弱化,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同时,一些受访人士分析指出,在乡村旅游消费增长倍增背景下,受县域条件等因素制约,特色不强、配套设施及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正逐渐显现。一方面应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改善交通、住宿、卫生环境等,进行一体化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可到达性”;另一方面,发展旅游涉及部门较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制定新办法,完善管理,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