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阳气不足的表现有哪些?中医有什么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人体小宇宙而言,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阳气不到之处,就好比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万物难以生长,自然也就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运作失调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养生其实就是养阳。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主宰,它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身体保持温暖,“气化”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卫外”作用可以防御外邪侵袭。
当阳气不足或者运行不畅时,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容易患病,减损寿命。
阳气常在两方面出问题,“虚”和“郁”:
① 阳气郁结,就是阳气运行不畅,常见于外感风寒、消化不良、情绪郁结等原因导致的咽喉肿痛、腹胀、口干口臭、焦虑失眠、月经失调等。
② 阳气虚弱,是指阳气本身能量不足,生发不起来,通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畏寒怕冷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
贰阳气不足的表现
畏寒、面色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从脏腑来看,阳气不足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肾阳虚五种,每种的表现又各不相同。
心阳虚: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
肝阳虚: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
脾阳虚: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
肺阳虚:表现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
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叁哪些人的阳气易出问题?
经常熬夜的人
白天活动消耗阳气,夜间睡眠则能使阳气得到充分休息和补养。若在子时(23点至1点)阳气升发之时还未入睡,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
穿衣露脚踝、肚脐的人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循环慢,且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如果不注意踝关节的保暖,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腰部为“带脉”所行之处,又是肾脏所在的位置。裸露腰部、肚脐,会损伤肾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常喝败火茶的人
反复上火多为虚证,常见症状为口干口苦、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流鼻血、大便干结等。同时,伴有舌色暗淡、口唇淡白、舌苔薄白、失眠烦躁等,此时不宜盲目清热,否则会耗伤阳气。
过量吃水果的人
有人一吃水果就感到腹部寒凉、胀满或腹泻,他们不仅没法消化吸收水果的有益成分,还会影响脾胃之气,进而损伤阳气。
久居寒、湿环境的人
比如,南方较北方湿热,且春季梅雨季节较长,湿困脾阳,易伤阳气。
肆为什么夏季要重视养阳?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人体阳气外发,皮肤毛孔开泄,使汗液外出调节体温,以适应炎热气候,故夏季更要注意保护阳气,避免因避暑过分贪凉而耗伤阳气。
夏季养阳对于人体阴阳平衡能起到良好作用,可以有效避免长夏时阳气丢失过多导致入秋后阴阳失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注意饮食宜清淡,不能随意吃寒凉之品;衣服要随时增减,不要受寒;节欲清心,不再耗伤肾精肾阳;避免熬夜,尽量保持每天有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季应“心”,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故有“汗血同源”之说。有的人用蒸桑拿等方式减肥、养生。首先,发汗不等于减脂;其次,这些迫汗外出的方式耗气伤津,是在损耗人体的正气,让暑湿之邪有可乘之机,我们须对这些过度出汗的方式说不。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方式,有补元气、强筋骨、开合枢机之效。
中医认为,脚部汇集多条经络,用热水泡脚能更好地促进气血畅通,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祛除暑湿、预防感冒、促进睡眠等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的人群不宜用热水泡脚。
晒太阳是很好的补阳方法,机体阳气充足,则湿邪等邪气很难侵犯人体。平时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坚持晒太阳,每次晒30分钟左右即可。
通里穴
通里,属于心经,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有宁心安神、活血通络开窍的功效。
选取通里穴进行按揉、艾灸,能温通心阳、调和气血,起到有效调补心阳的作用。
内关穴
内关,属于心包经,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舒肝和胃、止痛的功效。
选取内关穴进行按揉、艾灸,可以温补心阳、调理三焦,有效改善胸闷、纳呆、肢体困倦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等疾患。
膻中穴
膻中,属于任脉,前中正线上,横平第4肋间隙。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按揉膻中,可补心气,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等,心阳虚弱者,亦可通过艾灸温补。
心俞穴
心俞,属于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宽胸理气、宁心通络的功效。
若加艾灸,契合冬病夏治理念,调补心阳、治疗心脏疾患效果更佳。
厥阴俞
厥阴俞,属于膀胱经,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选取本穴,通过按揉、拔罐、刮痧、艾灸等法,皆能起通补心阳、调和气血的效果。
【来源:中国中医、生命时报、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