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阵子有人说,有两千万人在北京假装生活,刷了全国人民微信的屏。那篇火爆的文章里说,“北京对于新移民是站不住的远方;对老北京人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的高企让“安全感”成为奢侈品。央广之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要达到“安心养家”的标准,30年里得赚上693万元,月收入超过2万,才有机会谈“安心”。
在一线城市,无论是想要扎根的新贵,还是故土难舍的土著,生存都不容易。诚然,一线城市拥有整个中国最丰富的资源与机会——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的创业公司中有40%以上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外资企业规模占据全国的54.37%,大部分大企业的总部都设立在北上广深——“可能性”三个字,就足够成为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理由了。
然而,与“可能性”这三个字相比,“安全感”三个字则往往令人难以放下心来。在这个变化纷繁复杂的时代,资产的累积常常赶不上人的焦虑。有个握有北京户口的姑娘这么说:“我现在在北京没有房产,在2020年之前,手上得有500万现金,月入2万,才能让我有安全感。否则,我总感觉自己漂浮在雾霾里。”
哪怕跨入中产阶级,安全感也不那么容易获得。一个开7系宝马,每年去潜水几次的前辈跟我说:“你别看我收入还不错,我要是生一场病,家里就垮了。我天天健身,吃保健品,因为真的不敢病。”
如果我们把“不正常”看做一种病,那么缺乏安全感不是一种病——在城市里,安全感太容易缺失了。
贰
我的一个朋友,在她26岁这年,在上海买了房。她出身西南一个特别穷的小村,按她的原话,小时候穷得“连裤子都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要不是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早就退学去打工了。
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秀,她去了一家国企,那家国企为她解决了户口问题。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她几次跳槽,薪水不断上升,也遇到了能够托付一生的人。
尽管如此,买房似乎看上去还是很遥远。她的男友也不是本地人,家境只比她略好。两个人商量婚事的时候,她近乎偏执地说:一定要买房。
后来她告诉我,那可能是她从小的不安全感导致的——父母带着弟弟出门打工,她被托付给并不亲热的亲戚,这让她一直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家。
男友并非不为难。家里人能支持一点,但加上他的积蓄,也不够首付。而她工作也不过三四年,家里也帮不上忙,能有多少积蓄呢?
然后,她拿出了一笔钱。据说,她的男友见到了这笔钱的数目,当时就流泪了——他知道她的薪酬。这笔钱加上生活最低限度的必需,与她每月寄回家的金额,几乎等同于她这几年的全部收入。
她说,工作前三年,几乎从没有买过超过50块的衣服,100块的鞋。在上海,她几乎把生活成本压到最低,租在郊区,早起晚归,每天晚上做好明天带去公司的午饭。
最后,靠着两家东拼西凑,他们赶上了上海2015年房价飙涨前的最后一班车,在上海佘山以西买了一套房。尽管这意味着每天她都得通勤两个小时才能到公司,但这至少是一个开始。
她和男友——现在应该叫老公了——的收入都在上升,还贷变得不那么困难,每个月还挤出钱来做各种中低风险的投资。尽管限于本金,收益的绝对额度高不到哪里去,但用她的话说:“安全感?大的没有,但一点小确幸,总是好的。”
最近一次见她,她从日本旅行回来。春秋的低价机票加上胶囊旅馆,以及勤做攻略找到的便宜小馆子,虽然还是在省钱,但她多少有了能赚会花的底气。
叁
不得不说,安全感很多时候的确与经济状况挂钩。但当安全感所需的金额大到一定程度时,人的感受往往便只剩下抽象的绝望——仿佛无论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份安全感。
但像我朋友这样的例子,会让人心里一暖。努力工作是本分,好好理财和投资,这种日拱一卒的小确幸,可能不会让生活猛然就发生质的变化,但会一点点让人接近安全感的源泉。
说白了,安全感的源泉从来不是钱本身,而是“事情正在变好”。
对于城市人群来说,资产管理的理念这几年越来越热,也有越来越多人懂得基本的资产配置之道。一味激进的投资者,早在股市的几轮震荡里被割得干干净净;一味保守把钱往地底下埋的呢,愕然发现在通胀和低利率的共同作用下,实质上的“负利率”居然不是幻觉。
合理配置资产,也许不能让家庭的收入发生质变,但无论是抵销生活中的一点开销,还是让存款看到肉眼可见的涨幅,都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买房,成了近年来很多家庭资产配置的首选。因为房子不仅有居住和金融的属性,还附加了升值的特性。
房价越来越高,许多人以为买房是有钱人的特权。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对大部分人来说,买不买得起房从来就跟收入无关,看看现在买房的,有几个是靠工资买得起的,大家也都算过,多数人靠死工资还不得等个上百年才能买套大房子啊。
回过头来看,因为大家都赚了,主要是对于风险的态度不同,决定了你买房的勇气。有再多钱,胆小也不敢买,因为你知道房子已经贵上了天,可胆大的就这么买了赚了。
所以说,越买房越会带来安全感。原因主要在于以下:
第一,现如今,实体经济的投资赶不上房产投资盈利的速度快。
就拿去年而言,房地产市场的利润率普遍大于50%,而实体经济却不到10%。这两者的利润如此之大,有钱人如不选择投资房产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来。
第二,投资房产有保险的效果。
相对于实体经济市场的变幻,房地产相对来说还是保持稳定的,起码在最近十年间都是稳步向前的。
投资者最关心的就是资金的安全,如果搞实体经济还不如房产保险,那么怎么会有人继续向实体投资呢?
第三,房地产更加具有保值性。
从去年底汇率的一路下行,我们手中的钱在国际上的购买力越来越低,想要真正的抵抗住汇率的下行,从大方向上来看,也只有房产能与之竞争。
关于房子的资产属性,有些朋友认为,作为自住的房子,即使价值五百万,好像和自己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房子又不能卖,房子再值钱也没有意义。实际上房子作为不动产,即使是自住,房产的价值也要计算到个人的资产当中。所以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个人财富会随着房子的升值而增加。
没有商品房的年代,大家的财富就是自己的收入所得;相对来说比较“公平”,而进入商品房时代,你周围的人都在买房,而你没有买,大家的财富都在增加,相对来说,你的财富不增加就等于是减少了,这个逻辑要想明白。
从2015年至今很多城市的房产都在升值,只是市场行情有的出现的早,有的出现的晚,首先启动的是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深圳,接下来是上海和北京,然后是“四小龙”城市,南京、合肥、厦门和苏州,再后来轮到了16个热点城市,最后三四线旅游城市的房产也在升值。
而17年推出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其本质只是限制房产流通,却无法限制房价,这些政策无非就是要么是剥夺一部分人的购买资格,要么就是让剥夺一部分人的贷款权力,并不能违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值规律,不能直接干预限价。试想一下,如果房价暴跌,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银行可能面临破产,很多行业都会受到房地产行业牵连,进而导致失业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因此,房价是不可能暴跌的。
十年前(2006年),5000元上下的一线城市上海市区房价让人迟疑,2016年,上海市区房屋均价超过50000元,十年涨十倍!而十年后的今天,大都市住宅地产已沦为民生基本需求,投资时机已过。
现今,雾霾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已经产生了短暂逃离都市的想法,他们渴求拥有一套远离雾霾、气候适宜,确保家人身心健康的旅居度假房。
在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旅游之地拥有一处具备度假、养生和投资功能的旅居房,已成为中国中产小康家庭的新标配。
首先,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旅游地的海湾、山湖、河道、湿地等自然资源都是非常优质的,而随着土地的被开发,优质的自然资源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旅游地产作为“稀缺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它的升值潜力。例如海南,仅去年一年,平均房价就上涨了45%以上。按照这样的趋势,10年涨10倍,那是顺理成章的。
再有,根据旅居财富网的数据统计:到2020年将有50%的城镇中产家庭,即1.48亿家庭每年可以至少旅居度假一次,因此,随着我国旅居度假消费的井喷,未来5至10年,新一轮投资的机会注定会是旅居健康消费。现在投资旅居地产,就等于投资健康,投资未来,投资安全感!
购置一套旅居房还能让你搭上“共享经济”的快车,通过旅居财富网首创的“共享健康”模式,将房屋的空置期会以租约的形式转换成旅租卡,通过旗下的“旅居宝”系统共享给其他更多有旅居需求但又暂时还没购房的家庭。在帮助别人享受和你同样高品质旅居生活的同时,也帮助您快速回笼购房资金,获得收益。
想要安全感?一起去买旅居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