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科普老年心理学了。。。
其实这个问题吧,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we don't age thesame way.。。不同的老年人会有不同的问题。关键是他们觉得怎么舒服。其实学了心理学之后,最大收获应该是学会appreciate个体差异。你觉得很舒服的事情,没准其他人不这么想呢;又或者你觉得不舒服的事情,其他人觉得特好呢。
所以我这里说的可能不是一个普适的解决之道,大家如果觉得可行,可以回去试试。下面开始:
首先,你需要了解什么叫美好的心态?
这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测量上也很难测准。就好像问“你幸福吗?”这种问题一样。心理学家一定会问,是哪方面的幸福感?是生活满意度,是婚姻满意度,还是家庭关系满意度等等。根据研究来看,其实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挺高的,婚姻满意度也是比年轻人要高的。但他们确实会对一些事情担心,尤其是健康,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老了身体会变差。
第二,你需要知道,老年人的需求,他们要什么?
举一个例子,根据Erikson的发展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处理的冲突(或称为life task),如果能处理好,那就是健康发展,否则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方说学龄期,我们需要处理的冲突是,Industry(勤奋) versus inferiority(自卑);成年中期,我们需要处理的冲突是Generativity (传承)versus stagnation(停滞);老年期需要处理的冲突是Ego(自我整合) versus despair(绝望)。
我的翻译可能与一些中文教科书不太一致,因为我不是很喜欢他们的翻译。。。
好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老年人需求的东西跟年轻人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年青人可能关注的一些东西,对老年人来说根本就不叫事儿。老年人有他们自己的关注点。比方说,为什么跟老年人聊天,他们就喜欢不停地给你们讲他们过去的故事,就是因为过去的事情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满足Generativity(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整合。
在老年心理学中的另一个theory——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也一样认为,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目标的转移——由年青时未来导向的目标,转向了老年时亲密关系导向的目标。例如,年轻时我们都很强调学知识,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未来导向的任务(知识是为你的未来服务的),而老年人则会更关注亲密关系,不是很乐于学习一门新的知识(除非这门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亲密关系)。
所以有了上面两点,你就可以大概整合一下,推测出哪些因素可能会(或不会)影响他们的心态了。比方说,子女的陪伴,肯定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其实所谓“帮助教育60岁左右的父母有一个这个年龄段该有的美好心态”,里面的“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老年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即使是在担心这,担心那也是一种多年的习惯了,如果你现在不让他担心,他反而会不适应的。儿女能做的,大概就是陪伴吧。
另外再多讲一点,有人说多给老人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是不是会更好。其实这就牵涉到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另一个因素了——social support(社会支持)。不可否认,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社会支持,老年人会孤单。但是太多社会支持在目前看来,可能也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为这会引起老年人的一种“自己没用”的感觉。所以一个可行的策略是,让老年人有事可忙(有被需要的感觉,a sense of being needed),反而比让他闲着更好(如下图)。
SSR = 老年人得到他人的社会支持
SSP = 老年人向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
可见,只是给予老年人社会支持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最后还是这句话,每个人老化的过程不同,你需要的是“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