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回家不回家的,都避不过“乡愁”,人们通过文字或图片,表达对“逝去的美好”的留念,对“山好水好人情好”的记忆。
流年也好,记忆也罢,或许都是无数人梦之念之的“乡愁”。回到故乡,那片曾经跃动着金色麦芒或稻穗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座曾经铺满碧绿芳草的山岭,回荡着的机械轰鸣令人头昏脑涨;那个曾经宁静、闲适的小城,正在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把自己变成又一个“小上海”,甚至还未模仿到几分都市的摩登现代,却已沾染上了雾霾与拥堵的“现代病”。
当前,走在时代潮流中的亿万国人,正身处于十字路口。随着城市的扩张,乡愁者在都市和故乡,长时间无法找到自己的理想身份;人与大都市有疏隔感,因为你不是这个都市的主人;人与故乡又有疏隔感,因为这个故乡可能不再认你为自己的乡人。这种左右为难的角色,无形中让人感到某种遗憾与惆怅不时袭来。
平时,许多人愤愤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鸿沟,寄望“家”所在的那块地方也能同步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但当家乡沿着城镇化的轨迹发生着变化时,又试图留住“炊烟袅袅、鸡鸣狗叫”的“桃园景色”。期待与心结,左右难舍。事实上,作家托马斯·哈代就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这样的心结,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未来城镇化的评判。
时代潮流不可逆。记住乡愁,并不是要抗拒城市、回避城镇化。或许,“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让现代与传统比邻而居、相映成趣,构筑融自然、文化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空间整体,这才是人们理想中的“伊甸园”,才真正是城镇化追寻的终极目标。
如果暂时“望不尽天涯”又“回不去故乡”,那就选择去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的环境中旅居,让心尘嚣远离,回归青春梦境。海南澄迈富力红树湾,2200亩红树林湿地,让我们漫步在木栈道,与林间啁啾的鸟儿、跳跃的小虫,与水中横行的螃蟹、游泳的鱼儿近距离接触,让我们且走且看鹦鹉的亲昵,火烈鸟的嬉戏、羊驼的呆萌,让我们骑行在热带果园,摘下福橙、荔枝、芒果、菠萝蜜……一品甘甜。
“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旅居,让我们身心灵放松的同时回归本心的澄澈,岁月静好,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