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海南澄迈,气温25℃,63岁原政府部门的退休干部老曾、65岁原国营企业的退休高管老耿、67岁原行业协会的退休领导老石等一众人,在富力红树湾的会所,安静聆听70岁原高校退休钢琴教师老徐弹奏的一曲莫扎特,不多久,这群老年人在傍晚的微风中,一起到社区内的红树林湿地公园闲适漫步,空气中12000个/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焕发了老人们的活力。
四位老人分别来自河南、上海、山西、北京,这个季节,这些地方气候零度上下、雾霾三天两头出现,让他们倍感不适。2013年开始,他们每年10月从家乡飞到海南,次年的4月,再从海南飞回家乡。和他们一样,中国有上百万正在践行这种被称作“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因为气候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钟摆式”在原住地和养老地之间潇洒来回,令旁人羡慕。
候鸟式养老:健康而体面
老耿原来是上海某国有企业的一名高管,退休之前,他就为寻找合适的养老地点跑了全国好几个地方,最终选定上海人养老更为聚集的海南澄迈。在澄迈,老耿过得很舒心,“奋斗了一辈子,也该为自己活活了”。他每天跟邻居朋友们一起在会所打打球,到热带果园下的健步跑道上慢跑,下午三四点钟在会所的温泉游泳池游个泳,偶尔有兴致也到高尔夫球场挥挥杆,他尤其喜欢社区里面2200亩的那一大片红树林,看着红树林在海水的潮涨潮退中,一会呈现水清叶绿的状貌,一会露出淤泥,泥里形态各异的海洋小生物动态万千,在他看来,那给了他一种饶有兴味的与大自然接触的美妙感觉。
“以前在国外呆过,国外家庭每年都要外出旅居度假,回国看到那么多老年人靠躺在病床上度过晚年,不但自己受罪,也影响晚辈的生活,这让我警醒,过去再风光,没有健康,也很可能老来成为家庭的拖累,不如把自己照顾好。这几年上海空气也不是特别好,看到很多朋友在这边买房,就跟着买了。”老耿表示。
与其躺在病床上苦了自己累了家人,不如享受旅居度假,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健康而体面,已经成为他们这个层级老年人的共识。
候鸟族特点:有实力、懂生活
候鸟式养老,随着气候变化飞去飞来,冬避严寒,夏避酷暑,在很多老人眼里,是一种值得羡慕的养老模式。但这种养老模式并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它是以良好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
联合调查显示,候鸟老年人群的平均个人月收入为3894.94元,远高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1830.5元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也明显高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2599.6元的水平。
除收入较高外,接受调查的候鸟老年人群,大多早期已在当地购买自住用房,住房面积多在70平方米左右,房产价格主要在50万元上下。
此外,候鸟老人绝大部分拥有非农业户口,有农业户口的仅占7%。少数农村老人能够做候鸟,绝大部分是因为儿女经济能力比较强,不光给老人买了房,还每月提供生活费。
退休干部老曾说,他所在小区里的候鸟老人,多数大有来头。“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局长,就算是企业的,也都是大国企,钢铁企业、中石化什么的。”
专家分析,候鸟老年人群具有明显的“体制内精英”色彩。根据调查,83.1%的候鸟老人退休前在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军机关工作;其中,职位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例高达40.8%,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20.4%。
他们的共同特点:具有强烈的健康意识,懂生活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