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云南要着力打造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5个万亿元“大产业”,这是推动云南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大谋略、大思路、大创新、大举措、大突破。“五朵金花”已成过去时,随着5个万亿元“大产业”鸿业远图的构建,彩云之南正在涌现出更多美丽的“金花”。从本期起,本报中国—东盟南亚特刊将陆续刊登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系列述评。
到2020年,云南大旅游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3%。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发展预期目标。它符合云南旅游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201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新要求,融合发展成为新路径;如今,培育大旅游产业将重点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康体休闲与健康服务业,随着产业融合效应的发酵,各关联产业将呈现出共同壮大市场规模的广阔前景。
发展有底蕴
对云南来说,培育发展大旅游产业独具底蕴与优势。
当全国许多城市被雾霾折磨的时候,云南的碧水蓝天、清新空气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产品。“有一种空气叫云南。”正因为如此,才有游客认为云南就是一个大景区,机场就是景区入口。当然,从专业角度分析,云南有5张独特的旅游名片。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段跃庆介绍,云南具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之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之美、古朴悠远的历史文化之美、气候宜人的生态环境之美和地处西南桥头堡的区位之利。5张名片,张张诱人。
如今,整个云南都已为发展大旅游动起来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内聚外融”的思路,深入实施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六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战略,优化大空间布局、健全大产品体系、培育大市场主体、搭建大营销平台、开创大开放格局、强化大科技支撑、完善大基础设施、深化大产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要素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加工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努力构建产业规模大、产出大、带动大、效益大的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旅游消费由产业链末端向全产业覆盖,大幅度提高旅游产出水平。
融合促升级
如何把潜力激活为动力?利用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广、外向度高、带动性大的特点,通过整体谋划,可以助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及优势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的打造,助力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有利于云南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转型升级的综合效益。
9月12日12时10分,“丽江号”民族文化品牌列车从昆明火车站准时开出,这是西南地区开行的首对每日运行的高等级旅客列车。此前,“红河号”、“石林号”、“大理号”民族文化品牌列车对宣传云南旅游发挥了积极作用。丽江号’将面向社会办理团体票和包车业务,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无缝衔接旅行的其他环节,服务大旅游产业发展。”广通车务段党委书记吴华谈道,“旅游蛋糕”越做越大,铁路方面在寻找与旅游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路子。
“联姻”效果最明显的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云南文投集团董事长陶国相深有感触,从演艺产业入手,到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再到收购旅行社,文投集团在旅游板块的扩张发展大有可为。目前,《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演出成功,驻石林项目《梦幻阿诗玛》年内将落地演出;香格里拉蓝月山谷、巴拉格宗景区,丰富了文化内涵,完善了服务功能,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
创意显特色
云南发展旅游,不仅乐了游客,也富了百姓。曲靖罗平农民种油菜种得好,把菜园种成花园,继而围绕“一朵花”发展“全产业链”,花蜜、花粉、菜油等旅游商品受到游客喜爱,创造了惊人的油菜花经济。昆明朵亩农民种玫瑰,花香遍野引来观光客,花儿采摘后还可以做干花、做美食、做香精,百姓把玫瑰叫做幸福花。红河泸西种植万寿菊,给群山披“金甲”,不仅引来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发烧友,还招来了生物科技公司。
这就是云南旅游,空气可以当产品、火车能够作营销、鲜花铺就致富路,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都可以和旅游一起歌来一起舞。大家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创新设计、拓宽路径,共同为云南加快发展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大旅游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总收入过万亿元的统计数字。”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副院长蒙睿认为,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大旅游业的政治GDP、文化GDP、社会GDP、生态GDP与经济GDP加在一起,它已经成为云南老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