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北京作家张弛主编过一本书,名字叫《北京饭局》,打开目录,都是熟人,平时都是在一张酒桌上出没,每人打个喷嚏,借着飞沫写一点讲吃喝的段子和文章,就能攒成一本书。后来,张弛组织发书会,安排在三里屯的一家云南餐厅,一群形状各异的文化人齐齐登场,看着乌泱泱的人头,我当时心就凉了一半: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我心中自动化为酒量刻度,一斤装的诚惶诚恐,两斤装的跃跃欲试。
配图来自网络
如果硬要在北京饭局中寻找一点风格化踪迹,可以按照群体划分,这两种风格的饭局肯定是全国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能充分体现北京风格:文化人饭局,官商勾搭饭局。原因很简单,北京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人,作家诗人导演音乐人演员策划人媒体人公知教授……同理,北京也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各式官员,中央部委总参总政领导大秘高干二代江湖术士神秘人物……
在北京,文化饭局似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后海三里屯簋街工体,还是街边烤串胡同小馆,他们一般也很好认,长相别致,打扮各异,没完没了,如果在你身边坐着一群人,嘴里不停地冒出一些特定词汇(诸如:理想、文化、音乐、诗歌、热门新闻事件……),在座的有一个长发两个光头三个戴眼镜一个留胡子有的打扮花哨有的不修边幅几个看上去还算漂亮的姑娘作陪啤酒瓶摆满桌子,你就可以断定,这是个文化饭局,如果其中有一两个熟面孔,似乎导演过某部戏的导演上过杂志访谈的某个熟脸,你可以更加确信。
即便是文化饭局也有细微区分,一种是音乐人演艺人为主题的浮华圈子,你竖起一只耳朵能听到哪个公司正在做哪部戏,某个明星的现状,电影票房以及演唱会,他们往往出现在工体三里屯后海朝阳公园,或者是保利大厦后面的烧烤摊;另外一种是泛学术圈子,作家媒体人公知学者,这种局里的姑娘普遍不如演艺局漂亮,但是喝起酒来往往更凶猛,公知之间也并不是水火不相往来,左派有可能和右派一起出现,平时言之凿凿的学者可能骂起娘来更花样迭出。
但是说回来,北京的文化饭局往往是一张拉长的饭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一个人想找到另外一个人中间只需要六个人,但是在这个硕大的饭局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可能只隔着一杯酒。
另外一个圈子是高官显贵以及伪高官显贵共生的神秘饭局圈,在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往往躲进豪华会所高端餐厅,北京拥有着全国最集中的高端会所奢华餐厅,各种奇技淫巧,主力消费群就是这群人,一般人难见其端倪。但是这群人的饭局生态学发散性更为强大,很典型的例子是:你永远不可能在上海生煎包子店里看到有人云山雾罩的吹牛,但是在北京的成都小吃里,听一耳朵,就是聊着上亿的项目,夸耀着跟某中央大员的铁磁关系。
在网络上传着一个帖子,讲述的是一个煤老板遭遇的北京饭局,其中有大量“装家”,这些人貌似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开着军牌车,不经意露出腕上名贵的手表,他们可以帮你捞人、拿项目、升官,神秘莫测,其实狗屁不如。我也能经常听别人跟我提及这些人的饭桌传奇,过度演绎久了,就成了传说。无论如何,这个圈子算是北京一景,随便做一个出租车,司机都会跟你聊一路政治八卦,这种饭局必定是未来的江湖野史。只是随着国八条,这种饭局的数量理论上锐减,那些会所纷纷关门,那些豪华大店也都开始走平民风,江湖上的谈资更为隐秘化罢了。
我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平时接触的都是另外一群吃货,以及各种餐馆老板跟厨子,喝酒吹牛为乐,倒也自得清闲。我心目中最典型的北京饭局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在凌晨一两点钟从酒桌上撤退,踉跄 的走在东四北大街,来到北新桥卤煮,北京一夜情迅速化为一碗卤煮,并且标明:两个菜底,二两火烧。这里愈夜愈美丽,周围都空旷,只有这里人影晃动,卤煮芬芳,人们大声说笑 着吃下一块小肠。听周围的各路神仙聊故事,喷段子。来 这里吃饭的有各色人等,拉活儿的的哥,混社会的大哥,下班的小姐,妖艳的迪厅青年……我们像是一株被浇了一泡尿的冬青树,顿时挺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