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黄润秋表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云南抚仙湖
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另外,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的雪豹频繁现身,青藏高原复现“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黄润秋表示,这些让人暖心的消息都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云南亚洲象
第一是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各地区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引导支持社会各界采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比如说,在青藏高原开展的生态奖补,农牧民不再是大自然的索取者,而是吃上了生态保护饭,当上了野保员、林保员、湿地保护员,成为雪域高原的“生态卫士”。2016年以来,西藏、青海累计为群众提供的生态岗位有90多万个,农牧民增收近80亿元。
第二是保护地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比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止到2020年底,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类自然保护地现在已经有1.18万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74个,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所确定的17%的目标要求。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在保护地里面都得到了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2020年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这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渔令”。
第三是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遏制无序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截止到2020年底,累计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503个重点问题,大部分已经完成整改。有关部门也开展了“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走私,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高压态势。
黄润秋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开展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确定今年在我国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确定这一主题是为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