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还是被啃老,“老漂族”的城居与乡愁
2021/11/19 9:12:03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候鸟式”离家漂泊至陌生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

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孩子,孩子的孩子在哪,他们就在哪。不顾自己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他们穿梭在买菜做饭带娃的三点一线。有人说,大城市奋斗的不仅仅是年轻人,还有一批年过半百的老年人,在此别扭地生活着。本期澎湃问吧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生黄丽芬做客,她分享了自己访谈中国老漂族的研究成果。


漂与不漂,如何抉择


@凹幺:父母年龄增长,焦虑他们在家的生活质量,又担心他们来到城市后不适应,没有交际圈。两难之中如何选择?

黄丽芬:关于要不要接父母进城同住,我可以分享调研中许多家庭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看父母的自理能力,只要能够自理,他们出于生活习惯、自主空间、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原因都不太愿意进城受挤压;二是看父母是否双方健全,老年人普遍表示老来伴尤为重要,相互照顾、相互扶持到了晚年尤为珍贵,不仅日常照料得以解决,孤独感减轻,隐性的福利还体现在生活质量上,比较有老伴的老年人与单身老年人,日常饮食节奏、生活卫生情况、日常活动范围、心理疏解情况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三是看老家村庄空心化程度,如果村级组织较为有力,村庄关系融洽和睦,村庄互助不成问题,那就算发生什么意外,也有比较及时的外力介入。例如现在不少地方农村都开始搞组织建设,老年人互助、免费午餐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问题。

如果这些条件或多或少具备,父母在乡居的幸福感基本上远高于城居,那为什么要求他们进城呢?如果因为害怕出现意外情况,自己无法侍奉周遭,而选择将父母迁进城里,一方面可能因小失大,为了意外这个小概率事件而让父母长时间不适应,可能有点得不偿失,更何况意外之所以是意外,那就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不是说进了城就没有意外,关键是在意外发生之前有及时预警,意外发生之后有及时补救,乡村互助有的时候是能够发挥效果的。最后,在这些依托条件都丧失的时候,部分单身老人、多数失能单身老人就需要在养老院和进城与子女同住间选择了。

@神的鱼儿:中年夫妻打拼工作,孩子需要照顾和上学。让老人一起漂虽然无奈,但对于大部分请不起保姆的家庭来说,似乎除了请老人来照顾小孩,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对此该怎么办?

黄丽芬:确实是现阶段家庭发展的一种无奈。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化还处在半城市化的阶段,一是在城市过着“类农村的生活”,在人际交往,消费习惯,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有体现,二是部分家庭成员的城市化,城市商品房的格局布置多是为小家庭两代人设计的,能三代同堂的房子要么普通人难以负担,要么比较拥挤,居住体验差。半城市化里面,“老漂族”是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以一己之力稳定子代小家庭在城市立足的大后方,让年轻夫妻可以在市场上冲锋陷阵。

大多“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选择返乡,其实又是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支持子代的一种方式。当这种无奈是普遍化的,是时代性的,是千家万户的无奈时,它就具有公共性,政府和社会介入就有必要了。要让外部支持性力量进入家庭、进入对“老漂族”群体的照顾,非常必要且迫切。



养老还是啃老


@熊:让父母带娃做家务当保姆,是否也是啃老?

@黄丽芬:要看怎样定义啃老。如果将啃老单纯视作年轻人躺平的生存状态,在应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时候不努力,不工作,不尽力而为,基本依赖父母满足生活所需,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且自己改变的动力不强。那大多数父母带娃做家务的情况就不能算是啃老。

但如果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从代际支持的方向来看,与啃老相对照的就是养老。按照传统文化,“一辈管一辈”的责任伦理下,孙辈出生以后,无论年龄几何,祖辈就变成家庭里的老年人,这个时候就应该开始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子代赡养的晚年生活了。在这种定义下,父母带娃做家务就明显具有“啃老”的痕迹。不过学界多不采用“啃老”这种说法,而是用代际支持。

按照第二种理解,啃老或者代际支持体现的是家庭现代转型中代际关系的转型,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反馈型代际关系,转变成了不平衡的父代对子代单向支持型代际关系。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转变几乎就是在60后和70后这一代人身上发生的。他们年轻的时候,按照传统代际关系及其节奏赡养父母、养育孩子,但是等到他们变成老人之后,他们不仅继续支持子代,而且帮忙抚育孙代,向下的代际支持开始越过“一辈管一辈”的责任伦理,甚至有的老年人还操心起孙辈的结婚买房子问题,我将之总结为中国农村普遍出现的“老人不老”现象。

总之,如果将啃老视作养老的背反,那么现代社会的啃老现象具有普遍性,这是一个整体趋势。其背后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代际责任伦理的现代变形与延续。


2020年1月2日,广东茂名,路旁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在您调查看来,成为老漂族的父母有怪过孩子吗?他们后悔过吗?

黄丽芬:责怪和后悔肯定是有的,尤其是在发生冲突与摩擦的时候,两头牵挂不能兼顾的时候,老漂族的心理感受复杂且矛盾。但与此同时,理解与支持还是主旋律,否则无法理解很多在个体理性看来是不理性的行为,例如强忍泪水继续为孩子做“免费的保姆”,因为这些忍耐、忍让和自我委屈只有从家庭理性的角度来看才是理性的。老漂族的个体目标和个体感受被整合进强有力的家庭目标之中,根据家庭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调整自己的选择、行为与策略。所以说,从个体出发,因为各种不适应、难融合,他们后悔自己的选择,责怪孩子的不体贴;但是从家庭出发,他们感受到的是作为辅助者的自己在家庭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是以自我付出换取子代在城市安稳扎根的价值感,是在自己劳动力市场价值逐渐弱化的前提下,换取儿媳妇优质劳动力参与市场的经济获得感,更有参与孙辈成长,一家团聚的圆融美满感。

孤独是老漂族的标配吗

@熊:没有了乡音,没有了熟悉的面孔,更不可能有知心朋友,孤独是老漂族的标配?

黄丽芬:确实,大多数老漂族在表达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时,孤独感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往往孤独感是与挤压感并行的。因为老漂族的城市生活被局限在菜场、学校和小区几个特定的空间内。除了家庭生活的孤独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外伸展的空间太小,社会交往缺失,新环境的社会信任不足等。但也有一些老漂族适应程度挺高,在各种外部介入力量的帮助下,参与广场舞队、象棋队等社会组织活动,有的老漂族依托于子代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建构了新的交往圈子。总之,虽然孤独是多数老漂族的共同问题,但脱离老友老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建立新的交往圈子,只是这个重新嵌入的过程较难。此外,现阶段多数老漂族的最终预期是返乡养老,因而就算孤独也是暂时的。

@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呢:和子女一起住会导致代际矛盾增多吗?会产生代际对立的情况吗?

黄丽芬:代际矛盾基本都会有,城市商品房狭小的空间里,两代人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存在明显差异,肯定是会产生矛盾的,访谈对象能一刻不停地表达很久,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婆媳矛盾,访谈的时候只要说到城里生活的“气”,基本上都是关于代际矛盾的。这些矛盾里尤以三类最为突出:消费习惯、生活安排、孩子养育。随着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家庭内关于教养的代际矛盾也越来越多,老漂族与年轻人之间围绕着怎么带孩子、怎么教育孩子的矛盾点随处可见。

不过调研中我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代际之间在矛盾之后也走向了调适,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代际矛盾。例如在孩子养育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家庭采取一种教养分离的代际分工模式,奶奶主要负责生活照料,爸妈负责大部分的家庭教育,还有在教养时间上的代际分工,工作日主要由奶奶负责带孩子,保证爸妈的休息时间,周末主要由爸妈带孩子,给予奶奶踹口气的空间,也给室内室外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充足的机会。

至于代际对立,也收集到了一些案例,但是总体上不多,占比微小。而且代际对立的主要原因是“气”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没有得到及时纾解,这种情况下老漂族一般选择当“甩手掌柜”,在还没有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情况下提前返乡。但是一般情况是,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自己调适和牵挂、子代道歉恳求、亲朋从中调和等方式,“气”被释放,心理包袱放下了,老漂族又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回应小家庭的需要。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随着广场舞、社区活动变多,未来老漂族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吗?


黄丽芬:肯定也有很适应城市生活的老漂族啊,但目前来看,能够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尚属于个体现象,而融入存在各种困难的却是群体问题。在不少城市,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确实在做出很多积极尝试,有的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于老漂族现象的未来,我的判断是,这是中国社会和家庭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和问题,一是受到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框定,也就是说,年轻人虽然在城市里生活甚至是买房了,但是没法单独依靠自己安家乐业,必须要父辈的辅助,半城市化的背景下,举全家之力也只能送年轻人进行工作,保证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而大多数老漂族并不是现阶段城市化的成员。

二是从现阶段老漂族个体来看,他们多是前半辈子基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的,所以在他们身上就存在着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张力,这是与这辈人人生轨迹伴随的特点,但是可能到了2030年,充当老漂族的群体已经是75后,他们年轻时是城市农民工,因而有着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可能城市融入问题在他们身上就没有那么突出,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三是国家、社区和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在行动,很有可能探索出各种解决或者缓解问题的办法。总之,老漂族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与农民城市化进城高度挂钩,但是老漂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肯定会逐渐变化,而且我个人的判断是比较乐观的。


上一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当你老了沿着中老铁路出国耍,到云南旅居康养
下一篇:哈佛调查11万人证实:50岁后坚持5个习惯,能活得更久更健康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