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区,气候适宜、地理环境多样,孕育了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资料图片)
当地林草局为人工繁殖云南澄广花搭建的育苗棚。
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显现。
玉溪日报记者 蒋跃 文/图
滇中地区,气候适宜、地理环境多样,孕育了陈氏苏铁、喜树、旱地油杉、蓑衣油杉、文山兜兰、丁茜、云南澄广花等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
其中,云南澄广花的发现和保护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种仅在滇中地区发现的狭域物种,在过去的80年间,情牵我国三代植物学家,他们分别为云南澄广花的发现、命名和列入我国极小种群物种作出了贡献。
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云南澄广花(Orophea yunnanensis)为番荔枝科澄广花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生长在山地林中。灌木,高约2米;树皮淡黑色;枝条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5―7.5厘米,宽1―2.3厘米,两端渐尖,或基部阔楔形,两面无毛。云南澄广花是一个极度孤立的物种,其近缘种为产于印度的单花澄广花(O.uniflora Hook.f.et Thoms)(李秉滔,1976)。
A.80年间情牵三代植物学家
“云南澄广花1940年由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侯宽昭采集到标本后,标本从此就‘睡’了36年,直到1976年,中国番荔枝科研究权威李秉滔教授发表(命名)。此后40年,我们重新调查后发表论文,建议将云南澄广花作为极小种群植物加强保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华11月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起云南澄广花的发现,不得不提到侯宽昭。
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侯宽昭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远在广东的他何以在战火纷飞的年月,远赴千里之外的云南采集植物标本?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加紧向华南的军事进攻,广州形势危急,国立中山大学奉命西迁。全校2000余名师生于1939年2月底抵达云南,并于3月初开学复课,直至1940年秋离开。
侯宽昭于1939年随国立中山大学西迁至云南,此后开始调查滇中地区植物,并采集标本。仅目前可查到的部分植物标本资料显示,在滇一年多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昆明、澄江、江川、路南等地的山林灌丛、田间地头、路边荒地,采集了至少600种植物标本。
时间回到81年前的1940年4月1日这天,离清明节还有四天,在一片山林中,侯宽昭采集到了云南澄广花标本。同一天,他还采到一株正在开花的栎叶枇杷标本。
“自发现近76年以来,再也没有在周边地区发现过,是一个典型的狭域物种,具有很好的植物区划标志意义。我们在进行云南种子植物区划研究中,发现它显示了该区域与热带亚洲区域久远的地质联系。”彭华表示。
考虑到在周边地区一直没有发现该物种,彭华带队于2016年2月到当地对其进行野外调查,共计得到44株个体。一个月后,一篇名为《云南澄广花应该作为极小种群植物加强保护》(作者:任喆、陈丽、彭华*)的论文在《生物多样性》上发表。该刊物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诞生于1993年我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之际,是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在此篇论文中,针对该物种所处的生境中,受紫茎泽兰等外来植物入侵严重等情况,专家们对其生存前景表示十分担忧,进而呼吁:“亟须把这种植物作为极小种群物种加以保护”,其所在区域建议设为当地的保护小区。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此物种, 建议探索对该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途径,待深入研究后提升成具有更强法律意义的一级保护植物。
B.拯救行动紧急展开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最易丧失的生物资源,对其进行拯救保护是物种资源保护工作极为迫切的一环。
论文发表当年,云南澄广花作为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工作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一场拯救云南澄广花的紧急行动在当年迅即展开。
当地林业部门组建方案编制组,着手编制云南澄广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编制组对澄广花分布区域范围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扩大了调查范围,共计发现当地云南澄广花数量为90株。后经编制草案、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最终于当年7月确定方案,并争取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资金10万元。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当地林业部门在澄广花分布地设立保护点,建立保护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围栏、宣传牌);建立管护制度并落实管护人员;开展极小种群科普宣传;安排当地种苗工作站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程育种试验。
2018年4月,云南澄广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验收。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当地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进入常态,使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当地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的保护,90株云南澄广花得到有效监管和保护,未出现被破坏而死亡的情况。
11月5日,记者随当地林草局工作人员实地查看了云南澄广花的保护情况。只见它与其他树种共生于山林中,尽管已近冬季,经过风霜考验,依然叶色翠绿,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在该树种的集中分布区域,设置了围栏保护。
据当地护林员介绍,目前在保护区已实行封山育林多年,禁止开垦、采石、取土等行为。他每天都对保护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就立即制止并向社区报告。当地群众爱护林木的意识很强,前几年遇到外地人来此取土、挖野生植物,被村民及时发现后制止,并按规定处罚。
C.人工扩繁:把它从绝种的边缘拉回
当地人根据经验判断,云南澄广花耐旱、生命力顽强。即便在干旱之年,周围有树木枯死,它也安然无恙。此外,冬天不落叶也是它的一大特点。
尽管如此,多年来,受环境变化、自身繁殖能力脆弱、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人为活动加剧等因素影响,云南澄广花依然游走在绝种的边缘。
为了把这一极小种群物种从绝种的边缘拉回,在做好日常监管和保护工作外,云南澄广花的人工扩繁工作也随即实施。
据负责人工育种试验的工作人员介绍,一开始他们尝试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搭建了专门的育苗棚,棚内两块苗床分别配制不同的砂质土壤,以试验其对不同土壤的适应性。扦插之前,插穗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生根溶液中浸泡。时值春季,扦插一个月后,插穗上冒出了油亮粗壮的叶芽。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插穗并没有长根,慢慢地,一棵棵看似鲜活的插穗逐渐枯萎,一棵都没成活。
扦插繁殖失败后,技术人员并没有放弃人工育种工作,接着又尝试人工播种繁殖。
按照云南澄广花保护工程规划,当地林草部门聘请1名护林员,对保护小区进行巡逻、监测和采集种子工作。
负责此项工作的护林员收集了云南澄广花的种子,在林草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人工播种繁殖试验,2018年有两株成活,第二年移植到一处育苗基地种植。现在一株生机盎然,已长至40余厘米高,另一株长势稍弱。
经过几年的摸索,这名护林员积累了一些育种经验。去年植树节那天,他又播下28颗种子,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已有7棵树苗成活。
据他介绍,他对栽培用的土也很讲究,土里不能有蚯蚓,怕蚯蚓咬根。从这段时间开始,要做好防冻保暖工作,一旦被霜冻着,就很难成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