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澄江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了魅力惊人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蕴含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鱼笼的编织,与古老的车水捕鱼有关。车水捕鱼是抚仙湖畔一道神奇美丽而又古老独特的景观。其中,捕鱼的大鱼笼又是这道景观中最抢眼的部分,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编织大渔笼很有讲究,其编织工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料要求“精”。编织大渔笼的竹子要用金竹,没有金竹,水竹也可以,在农历八九月间砍伐。竹子砍回来,要及时剖成细竹片,竹片大小要均匀,厚薄要合适。
第二,大渔笼有具体的尺寸要求,有大体的规格和式样,渔笼规格根据鱼洞的大小、出水量多少来确定,最好的式样要像一颗放大的大麦粒,起头、中间、收尾要匀称美观,平滑不凹凸。
因为野生抗浪鱼产量急剧减少,编织大鱼笼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杨永坤和杨国富分别是禄充大鱼笼编织技艺的市级和县级传承人,他们熟练掌握着大鱼笼的编织流程和技艺。
前香村草锅盖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已形成一整套的传统工艺。有些四五岁的娃娃会编织是因为父母辈传授了技术要领。若掌握不好技术要领,要完成一顶形状、质量都上乘的草锅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草锅盖的市场早已不如当初紧俏,带来的收入也不算可观,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尽己所能地传承着这项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前香村的朱菊英与朱天凤母女就是其中两人。
编织草锅盖的用具其实很简单,一把锅盖草、一把削好的竹篾、一根锅盖针即可。“每年农历九月稻谷收割以后就要到山上去割锅盖草、买竹子。锅盖草割回来以后晒干堆起,用的时候拿来水里泡得稍软就可以;竹子买回来削去外层最结实的部分,堆起来就可以用一年了,只不过要特别注意要买绵竹;锅盖针也可以买到。编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样编成的草锅盖就会很规整了。
近年来,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愿意编草锅盖的人逐渐减少,草锅盖的需求量也不如从前。因此,编草锅盖这门手艺也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如今,只有寥寥几人传承着这古老的手工编织文化。
关索戏面具造型,按戏曲行当区分,大致可分为生、旦、净三类。因关索戏专演三国蜀汉鼎盛时期故事、颂扬五虎大将战功,故无丑角行当。脸谱的勾画,借鉴其他戏曲而又更为夸张,独具特色。一般是浓眉、大眼、虎口、勾鼻,浓墨重彩,威武勇猛,意在出巡时能伏魔降妖;在广场演出,结合大幅度的表演动作,使远距离观众也能看清。
关索戏面具的制作要先用胶泥做成各个人物的面部模型,然后用棉纸和牛胶在模具上层层裱糊,达到一定的厚度后为粉磨光,再用油彩勾画出各个人物的脸谱。面具与头盔、发髻连为一体,胡须、髯口用胶粘贴。头饰有各种小绒球、小圆镜等。面具在两眼部位各剜一个小孔,以便演员观看。面具体积一般较大,演员须先缠上头巾,再戴面具。关索戏面具对民族、民俗内涵和文物有较高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让国人为之骄傲!传统手工艺,不仅仅是作品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