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界,有这么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数千年,不同学派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直到今时今日,依旧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疑问,可以概括为这么四个字——人生意义。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叔本华说过:“人生没有太多的意义。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欲望没有满足就痛苦。”
季羡林大师说过:“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探究到最后,无数人都给出了一个特别令人无奈的答案——人生没有意义。
年轻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的观点比较消极。等有所经历,或者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我们才会感慨万分,人生,也许真如季羡林大师所言。
一位60后的心声,过了55岁,才发现人生没啥意义。
读者刘先生在后台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
早年,刘先生就到了省城打拼,只为了养家糊口,让孩子安心地读书,让全家人都过上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在拼搏的过程中,刘先生吃了很多苦,也遇到了很多意外,可他还是熬了过来。在他看来,未来,终究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到了中年期,刘先生感觉越来越不容易,身体的精力大不如前了,就连工作效率也不太行了。赚钱,貌似越来越难。
以前的他,总是渴望过上好的“生活”,如今竟然只剩下对于“生存”的挣扎。慢慢地,他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
上一年,刘先生的儿子硕士毕业了,在大城市干着996的工作,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也活得比较焦虑。看着儿子,刘先生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活着,貌似就是受苦的过程。
他已经看到了儿子的未来——背负上百万的债款,结婚生子,在婚姻当中越活越麻木,然后希望后代好好读书,未来过得更好......
孩子的未来,不就是自己的过往吗?难道说,人类由始至终,都处于“死循环”当中吗?
刘先生的疑惑,其实就是无数中年人所恐惧的一点——难道说自己奋斗多年,依旧是一场空,然后代代如此,依旧处于死循环当中吗?
谈完了自己的经历,刘先生还说了一句话:“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只能一直活下去。其余的,都只是过程和经历罢了。到头来,依旧尘归尘,土归土。”
这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放羊娃》。
放羊娃的爷爷,过着“放羊——结婚——生子——继续放羊——终老”的生活。
到了放羊娃的父亲这一代,也是过着“放羊——结婚——生子——继续放羊——终老”的生活。
哪怕到了放羊娃这一代,他的人生轨迹,跟爷爷和父亲的人生轨迹,都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身为看客的我们,都会为了“放羊娃”的人生而惋惜,认为放羊娃的人生就是父辈的模子,没啥意义。
其实,我们所惋惜的,不该是放羊娃,而应该是我们自己。所谓“年少不知书中意,到老已是书中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人生轨迹,跟牧羊娃的人生轨迹,其实是相似的。
普通人固定的人生轨迹:
读书,内卷——考大学,内卷——毕业后找工作,内卷——买房买车,背负三十年债款——结婚生子——继续让孩子读书,内卷——中途失业——中年危机——晚年危机——终老。
如今,我们处于哪个阶段,基本上可以对号入座了。我们的孩子处于哪个阶段,也可以对号入座了。
有钱人的人生轨迹,貌似会比较有趣,也存在诸多的乐趣和变数。他们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人生的高配,而另一个则是人生的低配。
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大城市的年轻人就清楚了。铁打的大城市,流水的年轻人。身处于996当中的他们,早已没有了青春的朝气,只剩下内心的麻木和暮气沉沉。
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生的轨迹越来越固定。说到底,这就是阶层的固化。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余华早已给出了答案,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命一旦开始,除了结束,就只能继续下去。就像一直行驶的列车一般,每个人都看着相似的风景,都会在下站的时候,跟身边人挥手告别。
有科学家提出过一个观点,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程序,每一代的人类都是当中的代码。新代码的出现,旧代码的消失,都是必然的。而这些代码的本质,仅仅是世界运行的分子罢了,本质上就跟流水线当中的产品一样。
一切,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