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却总听到很多人的吐槽:“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年味,越来越没意思了”。
随便买点年货,除夕夜和家人去餐厅吃一顿,晚上群发个祝福短信,正月初一互道一声新年好,这个年就算过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总会想起朋友去年春节发的那条朋友圈:
每年过年,也总能提前收到她发来的祝福,不是走过场的群发消息,而是真诚的祝愿。今年也是早早收到她原创的语音问候,简单却温馨,感觉心里暖暖的。
你有多久没有用心送出祝福了?
-/01/-
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过,年味儿就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在为过一个热气腾腾的年做准备:杀猪、洗窗帘、置办年货、蒸馒头、熏腊肉.....
年三十那天,一家人齐上阵,早上就开始大扫除,里里外外全要打扫一遍,小孩子也拿着个抹布,东擦擦西擦擦,兴冲冲地投入迎接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对联是必须认真贴的,大门、小门、甚至屋外猪舍,鸡鸭舍也要贴上新春联,看着就喜气洋洋;年夜饭总是格外隆重,在吃饭前还要以饮料代酒干一杯,寓意辞别旧年,迎接新年;晚上一家人躺在被窝里,开始看春晚守夜,聊聊即将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不知不觉就迎来了电视里跨年的欢呼声。
拜年是传统,初一去爷爷家,初二去外公家,初三去其他亲戚家。那个时候去乡下拜年,没有网,没有手机,电视也只能收到几个台,但大家聊天说笑却分外愉悦。拜年也没那么多华丽的词藻,简单的祝贺最真诚,也最动人。
正月初一家里还有一个必须的仪式,一定要拍一张全家福,没有PS,没有美颜,每一张却无比珍贵,无可取代。
-/02/-
什么是年味?
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的一种享受;就是真诚拜年的祝福;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所有的这些具有仪式感的事情,就是年味。
只是后来,一切慢慢的变了:
工作繁忙,过年加班还有多倍工资,那就以后再回家吧,于是一个电话:“爸,妈,今年又回不来了”,便算是宣布了今年春节的过法;
不再费心囤年货,临到过年才随便在网上买一点,春联用透明胶随便一贴就算结束,大扫除请个保洁,年夜饭在餐厅解决,没有期待,更像是走个形式;
餐桌上聊天声音越来越少,往往都是一个人抱个手机自个玩自个的,不再熬夜守岁,初一起床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整个过年不是在家玩手机上网,就是和朋友吃饭看电影,懒得走亲戚,更懒得拜年,甚至祝连福语都是群发消息;
全家福什么的绝对想不起,自拍倒是挺乐意……
越来越精简,越来越随便,仪式感的缺失让过年的欢乐热闹期盼,在年复一年间变得面目全非。
-/03/-
《小王子》中,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
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这是对庸常生活能做的最大改变和不妥协。
比如婚礼。婚礼并不是形式主义,婚礼是两个人婚姻开始的一个仪式,是一生中唯一无重演的一天。那是一场盛大的表白,更是一场关于后半生的承诺,这一刻无关柴米油盐,只有最纯粹的幸福。
比如吃饭。并不是一定要花大钱去高档餐厅,下厨为自己做顿好的,将用心烹调出来的美味盛在美美的碗碟中,吃饭的时候不看手机,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唠唠嗑。好好吃饭,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负责,更能创造出平淡生活中的雅致美好,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比如节日。清明祭祖踏青,中秋品菊赏月,重阳登高望远,冬至吃饺子、过年拜年贴春联…..这份传统的仪式感,会让这一天变得特殊而隆重,其背后,是传承千年的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
-/04/-
昨天聊天时,有个朋友表示过年要特别给孩子营造气氛,让她以后有很多可供回忆的有仪式感的成长经历。
过年的仪式感其实没有很复杂,也许只是一点小用心,小真诚。
和家人一起大扫除,贴春联,向即将过去的一年做最后的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起认真吃顿年夜饭,哪怕不是在家里做的,也要做到不玩手机,在餐桌上和父母聊聊天,说说生活的大小事,真正做到团圆;
拍一张全家福,冲洗出来挂在墙上,它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家人血脉和精神的传承;
新年去长辈家拜年,虽然或许会遇见催婚,遇见奇葩亲戚,但更多的亲人是让你感觉到温暖的,感觉到来自一个家族的归属感;
别再敷衍的群发消息,真诚的送出新年祝福,如此,祝福才算有了意义。否则你复制粘贴群发,对方多数也拿群发的信息回应你,这一来一往间,都是赤裸裸的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