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又接近了尾声。
春节近在眼前,“空巢青年”们终于可以好好和家人吃顿团圆饭了。
其实,在各个大城市中,都有很多“空巢青年”,他们独自一人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空巢青年”这四个字,我们并不陌生。与“空巢老人”相对应,“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年轻人。
有人采访过很多“空巢青年”,一个人过日子是什么感觉?得到的答案令人心酸。
“总是很晚才下班,反正回家也是一个人;一回到家,就会把电视声音调大,玩手机到深夜,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也没人关电视……”
“从来不会自己做饭,因为一个人做一个人吃太孤单;平日里最怕生病,因为要一个人去医院,特别是动手术,需要家人签字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晚上失眠睡不着,却不敢喝安眠药,怕一睡不醒都没个人知道......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几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离乡者,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们的梦想。
他们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打拼,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租房住叫外卖吃,做什么都只能是一个人,常年吃不上家里的一口热乎饭。
我的大学同学许大白,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到三线城市,毫不犹豫地就去了北京发展。家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他暗自咬着牙一边实习一边兼职,也不愿意再让家里为他出一分钱了。
北京的冬夜真的很冷,风刮在脸上就像一把把刀子似的,但为了多赚点钱,他每天下班后还要帮人去送快递到深夜才能回家。
在北京的郊区,他和几个外地的小伙子一起租了个半地下室,就这样睡在没有窗户的上下铺两年多。
有一次我们聊起天,他说一直觉得独自奋斗是为了赢得更好的人生,但不得不在每一天的辛苦中怀疑自己的选择……
无独有偶,四年前,朋友艾米在北京工作,和三个人挤在一个40平的小房子里。公交站走到家接近两公里,她为了省几块钱不舍得打车,每天要走很多路。
她很爱甜食,上下班她会路过一家甜品店,每次都是看到有的打折才舍得买。
购物车里总是存着很多打折商品,到失效了也没买,信用卡不敢用,怕下个月还不上,发工资给自己买一只好点的口红都觉得奢侈。
在工作上,别人不愿接的单子,难缠的客户,她统统照单全收。又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兼职了一份英文翻译。
马不停蹄的她就像是一只不敢放松的陀螺,不知道能够坚持着转到哪天才敢停一停........
他们离开故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这城市里有着许多逆袭者的故事,有参天建筑、车水马龙、歌舞升平,有国际化面貌、最多最好的资源……
然而,这很多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在繁华都市里,形单影只、漂泊不定……
曾有调查表明,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非常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站在岸上的人,永远不能体会溺水者的心情。哪怕网络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温情。
有人问过,既然大城市压力这么大,这么残忍和冷漠,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前赴后继?
其实,大城市虽然压力很大,还少了很多人情味,但至少这里是守规则的。
它几乎不会像小城市那样,出现一些一手遮天的情况,在大城市里:
平日办点事,只要手续齐全,不需要再托关系。
如果出了事,只要你问心无愧,可以相信法律的。
凡是有本事,只要运气不太差,是会被人看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一边抱怨在大城市的辛苦和无奈,一边又鼓起勇气留在大城市里生活。
大城市虽然没有家的味道,但是年轻的自己,还不想就这样放弃梦想回到家乡。或许未来依然有很多无可奈何,但却很难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的眼前漆黑一片,那就把一个人过得像一支队伍。因为我们总是坚信,就算现在眼前一片漆黑,只要稍作等待,天亮以后会很美的。
当我们乏了累了,觉得支撑不下去了的时候,想想远方家乡的父母,就是我们继续拼搏的动力。
在大城市打拼的时候,我们都会遇见,和我们说着一样的家乡话的陌生人,听见自己家乡的方言,会瞬间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