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想健康,就别图一时痛快:吃得痛快、喝得痛快、吸得痛快。
生活中有些痛快还是需要节制的。“生病起于过用”,对于健康更是如此。
吃得痛快: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多。这些东西附着沉积在血管上,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掉落更是危险;
喝得痛快:饮酒过多,血管容易失去弹性、变硬,出现高血压。猛烈饮酒还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一旦破裂,性命堪忧;
吸得痛快:血管外科有句行话:“要么戒烟,要么截肢,您只能选一样”。这不是危言耸听。大量统计学数据表明,8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有长期吸烟的习惯。
2.如果改不掉坏毛病,就一定要培养好习惯。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遗传与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身体而言,抽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肥胖少动等都是坏毛病,可有些坏毛病因为职业的关系很难改掉,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改不掉坏毛病,就一定要培养好习惯,那就是运动健身,当然也需要药物治疗。这就是医学上说的,治疗“三高”,饮食控制、运动、用药同等重要。
3.减肥是一辈子的事业。
近年来,慢病愈加年轻化,肥胖更是成为众多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很多人笑称,减肥是一辈子的事业!
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习惯,其实早在七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基本上这辈子改变不会太大,除非你生活在一个极为特殊的背景之中,比如说突然你得了急性胰腺炎,大夫跟你说再吃肉就有生命危险了,这个时候才能不嗜吃了。
因此,一个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基础体重大,开始减重速度就很快,或者日常饮食摄入能量极高,其改变饮食习惯后,减肥的速度也会变快。减肥这件事,千万不能和别人比,要给自己设立一个个性化的减重目标。
4.欲要长生,肠中长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欲得长生,肠中长清。因为人体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即成为粪便),这些废物如滞留在人体内,轻则使人感到腹部胀满,不思饮食,造成人体营养不良,出现头晕、乏力、失眠、精神不振等不良症状;
重则它们会恶化为“危险分子”,进入血液,周游全身,危害人体内的组织器官,使人的各个系统发生病变,并引起机能衰退,使人提前衰老。只要经常“打扫”肠道卫生,驱除这些“危险分子”,保持肠道清洁通畅,就有助健康长寿。
5.快是魔鬼。
老人的健康是“慢”出来的。老人长寿要做到几个慢,比如:
喝水慢一点:喝水太快,水分快速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的人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吃饭慢一点:咀嚼不细,粗糙的食物会增加胃负担。要细嚼慢咽,一口饭最好咀嚼25~50次,帮助消化;
起床慢一点:清晨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人晨醒后不要急着起床,先躺半分钟,伸伸懒腰。
6.不作死就不会死,不生气就不生病。
生气所导致的疾病,到底发病率有多高呢?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表示,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所以说,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气就不会生病、少生病,不作死就不会死。
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导致细胞、内脏、血管、内分泌、免疫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生气、愤怒、惊吓等情绪过激,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7.进补就像是给花浇水。
“冬三月者为封藏”,正是养精蓄锐的进补时节。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施小墨比喻说“进补像给花浇水施肥”,不仅花不同法不同,而且事实上也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补。
经常有人说自己总是疲乏无力,希望吃点补药,但检查后发现舌头比较厚,并不是虚,而是一个实证,湿气太大。施小墨说,“就像一辆车跑不快,不是因为没有油,车不好,而是因为马路堵塞,不论是好车坏车都堵在那儿,跑不起来。身体的阳气也是如此,经络被湿气、寒湿堵塞了,应该清利湿热,把通路打通,而不是一个补的问题,认为肌体无力就是虚需要补这观念是错误的”。
8.盲目养生等于养病。
俗话说得好,养生以不伤为本。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盲目养生等于养病。有的中年人关注养生,但方法错误,比如他们去吃大量补药,导致气血不流通,还有人吃补药吃出了癌症。其实人到中年,不应该吃补药而应该多吃素,因为肉食会给人身体带来过多负担,对气血有伤害。
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缺营养,吃很多肉蛋奶,消化负担很重;还有的吃太多水果,水果属于生冷,对老人身体伤害大。适当的调和饮食才能防患于未然,凡是饮食无论四季都应时常温暖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