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历史课上,当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
历史运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哪怕没有陈胜吴广,也会有李胜王广。
那个时候,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可以把个体的作用这么弱化,难道历史上的所有英雄都是无意义的?
后来,在工作的这些年里,我不断地分析逻辑与趋势,希望从历史中收获对未来的预判。
我选择了一些在当今市场上有绝对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研究他们创始人年龄与公司成立年龄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创始人年龄差距很大,没有太多规律,而公司成立时间却是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的。
你们猜:
网易、腾讯、携程、盛大、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传统巨头是哪年成立的?
小米、美团、蘑菇街、陌陌、今日头条、滴滴等这些新兴巨头又是哪年成立的?
答案是
人一生有2次机会暴富,第一次已错过,第二次即将到来!
但是,从上图又可以看出来:
在同一个大周期内,也会有数次小的周期性机会。
比如同属信息革命中,就会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两件事。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每个人一辈子,大概可以碰到的大周期就是1、2个,而可以利用的大机会就是3、4个。
绝大多数人都会浪费上天给的第一个机会。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是有一次练手的机会,和一次把握的机会,都错过了也就是错过了。
为什么 BAT 大而不倒,为什么现在的新崛起的公司背后都是 BAT 的影子?
就是因为 BAT 才真正抓住了康波机会的起势,而后面的人只能抓其后的小机会。
那么,再来看第二点。
2
如何预判拐点、背后的机会?
首先,拐点什么时候出现?是否可预测?
这就好像在问说,能不能判断科技创新的时间节点一样,我觉得是很难的。
但好在,科技创新与实际的应用之间还存在了一定的 gap,有时间差。
就好比,虽然智能手机是 2007 年就开始出现,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两三年的观察和反应的时间。
就算 2010 年开始进入还是算非常早的。
因为一切的市场行为,都是围绕需求发展,而需求是扎根在人内心的。
所以,只要不断地观察之前几次科技革命,并且不断洞悉人们的底层需求,就能对未来起到一定的预判作用。
比如下方,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下一次科技革命来了以后,照样可以用来做参考的。
看到这里,希望你能明白,其实人这一辈子就靠那么一两次结构性机会。
而判断结构性机会也是有套路可循,关键就看你是否能把握得住。
就像那句至理名言所讲的:
“如果火箭上有个位置
你要做的是赶紧跳上去
而不是计较位置好坏。”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坐上自己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