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南京路的一个楼盘,近期报价一平方米8万元至10万元。然而,其所在地块却是1992年首次拿地,"在建"逾20年,屡屡停工。这期间,周边房价从千元起步,相比上涨近百倍。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不作为行为核查问责情况显示,截至8月底,各地今年已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一些曾经的"地王"、知名开发商都曾存在囤地行为,一些省份清查出的闲置土地逾十万亩。楼市调整期低价拿地、囤地惜售背后,是开发商暴利和高房价。
"很多楼盘不是拿完地就开建,能拖就拖已是'潜规则'."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嘉等市场人士说。据了解,不少房企拿地后,往往根据楼市行情或有可能的政策判断房价走势,再确定开盘时间。"一旦楼市回暖就加紧开盘,如果赶上房价低迷盘整时期,就以种种理由囤地。"
囤地还带来住宅产权缩水,侵害消费者权益不止是开发商暴利的简单问题:假如一座城市一年计划供地10000亩,但有20%批而未用,供应的土地没有建成房子就可能带来住宅供应混乱,供需被人为扭曲,形成地价攀升、房价走高的循环。1999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两年不开发的土地逾期无偿收回。根据国土资源部2012年修订《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开发商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按土地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及各省市几乎年年下发通知、文件,明确要求整治土地闲置中"囤地惜售"现象,开发商通过部分开发、先开工再改规划、操纵审批程序等种种方式实现囤地。一旦申报价明显高于市场成交均价,被房管部门暂停预售程序,就可宣称由于宏观调控、报价过高未拿到预售证,变相操纵审批程序拖延开发。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土地收入对囤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土资源部门现已查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土地收入,拿'政府原因'作为拖延开发的挡箭牌。多地国土监管部门表示,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招商引资需求,众多开发商及个别基层地方政府仍对囤地禁令视而不见,应重点推进土地闲置清理,一宗一宗解决"囤地"违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