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街头报刊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它和图书馆、博物馆等一起成为文化风向标,显露一个城市的气质。
莫斯科报刊亭
俄罗斯拟立法保护报亭权益
俄罗斯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家。在坐地铁时,当地人或持一本书或捧一卷报静静阅读,而不是拿着手机看肥皂剧。在俄罗斯买报刊非常方便,报亭随处可见。据俄《专业报》报道,截至2013年全俄罗斯有3万个报亭,莫斯科有2800个报亭。在地铁、公交车站、商业街、公园、地下过街通道、居民区等,几乎每隔100到500米便有一个报亭,早已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报亭也有大品牌
俄罗斯报亭较大品牌是“俄罗斯出版”。该公司旗下报亭通常是一个方方正正的蓝白色铝合金小房子,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可由吊车随意移动,非常方便。报亭内各类报纸杂志少则数十种,多则上百种,此外还会卖圆珠笔、电池、明信片、纪念品、口香糖、瓶装水等商品。由于俄罗斯冬季寒冷,因此报亭内通常装有电暖气,销售人员在里面较为舒适。其余报亭大体也是如此。
在俄罗斯,报亭被认为是小微企业,因此开设报亭首先需要到当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接下来租赁土地,购买报亭。最简单的办法是租赁现有报亭。经营报亭利薄,一个报亭一个月收入约在300美元。一个小报亭能提供一到两个就业岗位,在一些物价较低的地方报亭甚至能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报亭以外,在一些地铁站内通常还设有自动报刊售卖机。各类报纸杂志一字排开装在密闭的玻璃格子里,价格、商品编号清晰可见。人们如果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只需要在终端上输入相应编码,并投钱即可,如同买一罐可乐。此外,还有免费报纸,通常在地铁口有人派送,或者放在地铁站内某个角落,人们自取。
苏联时期报亭最多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在1989年出版的报纸多达4772种,零售1.62亿份,每百人平均有110份。当时城里人早上在报摊买五六份报在上班路上看是常事。在苏联报业鼎盛的80年代末,报纸的发行量相当大。当时,《论据与事实》的发行量达到3000多万份,稳居世界报刊发行量榜首。那时报亭数量最多。苏联解体后报亭数量逐年递减。据统计,2004年俄罗斯的报亭数量为4.2万个,而到去年已经减少30%。首先因为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人们转向电子阅读,报刊发行受到不少冲击,其次,地方政府以“妨碍交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等理由清除报亭,以腾出空地从事其他项目开发。
报亭减少折射阅读危机
真正令俄罗斯人担忧的是报亭数量减少背后的阅读危机。近日,列瓦达分析中心就“俄罗斯大众阅读状况”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阅读危机。目前52%的俄罗斯人不买书,37%的人不读书;59%的人不买杂志,39%的人不读杂志,将近80%的人不使用图书馆。在欧盟国家每1万人有1家书店,而在俄罗斯每6万人有1家书店。在俄罗斯10万人以下的城市和农村,很少能见到图书杂志,边远地区的读者能看到的图书不足出版的40%。在阅读方面,俄罗斯排在40个发达国家的第33位。毫无疑问,这给国家未来带来了负面影响。俄罗斯文化学者对此深表忧虑,并开玩笑说,照此下去,俄罗斯有一天会有不少人成为文盲,不再会思考。相比之下,欧洲国家为了鼓励人们阅读,支持报亭的发展,每年每个报亭可获一定的津贴。俄罗斯人对欧洲保留报亭的政策以及鼓励阅读十分艳羡。
为改变现状,俄罗斯相关部门正在尝试做出改变。长期以来在俄罗斯没有关于报亭的国家级法律,报亭的开设、经营、管理交由当地政府部门管理,因此报亭的发展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态度。不过近几年俄罗斯通讯与大众传媒部一直在呼吁通过立法改变现状,希望提升至联邦水平,目前已出台一份草案。该草案建议,在大型城市每1500人不能少于一个报亭,在人数超过5万人的居民区至少每4000人一个报亭。这意味着,像圣彼得堡之类的大城市,其报亭数量将提升3倍。此外,该草案还建议向报亭提供优惠政策。(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巴斯)
新德里报刊亭
印度报摊不怕影响市容
准确地说,印度只有“报刊摊”和“报刊屋”,前者开设于大街小巷,不使劲找就很难发现,后者多属于私家铺面,想赶走可没那么容易。
记者驱车近10公里,才在新德里城南一处小巷中发现一个报摊,之所以能“发现”,是因为此摊已“远近闻名”,属于该地区少有的卖报大户。摊主桑迪普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今报纸零售赚不着什么钱,像他这样能一天卖出500份《印度时报》的零售商并不多见。印度新闻业相对发达,报社间竞争激烈,卖报纸的利润很低。一份英文的《印度时报》零售价是8.5卢比(约合0.85元人民币),这已经是最贵的印度报纸之一。像桑迪普先生这样的卖报大户也不能完全靠卖报为生,紧邻报摊的是他家开的商店。报摊对面则是几处当地很有名的杂志批发点。据桑迪普介绍,这些综合因素致使他能坚持把报摊做下去,因为经常有不少外国人来这儿买东西,他们对英文报纸和杂志的需求量比较大。普通印度人要么不识字,看不懂报纸,要么是有文化的高知,家里早订了报纸,会有专人投递,用不着来这儿买。
在印度,更常见的报刊贩卖场所是“报刊屋”,其主营业务是书籍和杂志,报纸处于次要地位。卡普尔是一间“报刊屋”老板,他说:“书的利润要比杂志和报纸都高,而且我也不用起早贪黑。”
说到营业许可问题,卡普尔讲,其实印度很多小店铺都是多种经营。比如自己的“报刊屋”,铺面是自己的,除了书报杂志,也卖文具纸张,门口为了聚拢人气,也允许卖小饰品的妇女在此摆摊。说到会不会影响市容市貌,卡普尔惊讶地问:“我的小店难道不漂亮吗?再说我这里又不是总统府门口。”(邹松)
英国报亭帮失业者过活
英国人可以忍受一天不去酒吧喝啤酒,但却无法忍受一天不读报。虽然互联网、平板电脑早已出现在千家万户,但上街买报还是多数人的习惯,所以在英国,报亭,这个虽然传统但却非常便利的零售行业一直得以存活。
选择在市区闹市街角支起报亭的英国人,多数有失业背景。开报亭需要的成本不太高,因为报商都是先送报给他们卖,之后再收钱。而且,报纸如果卖不完,报商也会收回去,不计成本。卖报人月收入平均也有七八百英镑,除去衣食住行的开销外,每月还能剩下一百多英镑。英国的卖报人除了在城市街角的
报亭讨生活外,地铁站、火车站是他们另一个主要活动地点。伦敦的报亭报摊,事实上是和伦敦的铁路工人在100多年前,一同开进当时地下隧道的。英国的报亭也从来没有被政府阻止经营或是限制过。(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
马德里报刊亭
马德里报亭夏天也休假
今年52岁的胡里安的报刊亭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一个地铁站口附近,报刊亭像一艘满载的小船,被五颜六色的报纸杂志堆得满满当当。报亭窗户上也挂满了小玩意儿。这个报亭是马德里数百家个体报刊亭中的一个。每天早上,上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在经过这里的时候顺手买上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然后再进入地铁。马德里人热爱阅读,在街道两旁的露天咖啡馆,或者公园的长椅上,也常常见到手不释卷的老人。
8月,马德里人迫不及待奔向海边晒太阳,很多报刊亭也都关门歇业。胡里安也想过两天去休假。不过41岁的帕洛玛的报刊亭还坚持营业,她的报刊亭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太阳门广场,这里人流量比较大,即使夏天也不愁生意。不过她也感叹近来报纸杂志生意大不如前了,“要是跟5年前比的话,现在每天卖出去的报纸可能也就只有当时的一半吧。”她说,“如今大家都喜欢在手机上看新闻了,谁还花钱买报纸?”据马德里报刊销售从业者协会发布的数据,在2005年底,马德里拥有978家个体报刊亭,而现在,其中大约一半都已经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而关闭了。
胡里安说:“我这个街区还算好,有一些老主顾风雨无阻过来买报纸。”帕洛玛说:“报纸杂志不好卖了,我现在还兼卖冰箱贴、冷饮、钥匙链,还有口香糖什么的,这些东西销路不错。”在马德里市中心的很多报刊亭,都会经营一些别的项目,包括旅游大巴车票、明信片等,还有冷饮等商品,基本上是一个小卖部。报刊亭在信息相对不畅的年代,是信息中转站。虽然历经冲击,五颜六色的报刊亭如今仍是马德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特约记者李戈)
首尔经营报亭弱势群体优先
在韩国首尔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深褐色的“小盒子”,出售报纸、彩票、口香糖和饮料等商品,这就是韩国的“街贩台”。街贩台遍布韩国城市的繁华地带,是扶助弱势群体的政策成果之一。残疾人和生计困难的老人可以通过租赁街贩台出售报纸和饮料等物品谋生,市民也可以更方便快速地购买需要的物品。
根据《首尔市公共设施内设立报纸彩票贩卖台、商铺和自动售货机的条例》,残障人士、老人和单亲家庭、国家有功者及其亲属有优先租赁贩卖台的权利。为了美化城市环境,2007年首尔市征求各方设计方案,推出了4种新设计的贩卖台,考虑到商户的需要设计了专门放置报纸的区域和售货区,以及出售饮料的冰箱和换气扇等等。据悉,每个贩卖台的造价达到700万韩元。
首尔市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现在首尔市内的街贩店有2297家,其中1121家为综合销售店,1176家为擦鞋和修鞋店。店面规格为2.8米长,1.4米宽,2.6米高。店面背对道路的空间则成为首尔市发布公益广告的空间。(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