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房地产市场,如一团绚烂的烟花,绽放后灰飞烟灭。
据新华社报道,迪拜房地产管理局今年将取消的开发项目共500个,总价达10亿迪拉姆(1美元=3.67345迪拉姆),折合2.72亿美元。
“我不会撤离,这里几乎没有潜规则,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凭真本事逐利。”周女士系浙江义乌人,从事饰品贸易、房地产投资等。和大多数迪拜房产投资者一样,面临资金的转向抉择。
7月5日,上海古北咖啡馆。从迪拜回国已一周的周女士淡定而坚决地告诉记者,迪拜正陆续取消的房地产项目,并没有动摇她持有资金继续逗留的计划。
500个地产项目清场
早在迪拜危机来临之际就已撤出的迪拜上海岛“岛主”胡宾称,这实际上是当地政府在清理“烂尾楼”。这次清理如同一场纠错。
迪拜的自由,在于建筑的疯狂。房地产开发鼎盛时期,迪拜拥有的高楼起重机约占世界的1/5,几乎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可以冠以“世界最大”、“区域最大”的头衔。
开发商凭借很少的首付金就可以做投资,房屋买卖高度自由,只需支付少量首付款就可购房,房价一下子被哄抬。
有炒房经验的老金回忆,一般投资者只需给开发商首付10%,三至五个月后再付5%至10%。其间,300万的楼花就可赢取100%的收益。房地产开发也类似。拿地后可先付10%,半年后再付10%,再过半年再付10%。地买来,图纸模型出来后就可以卖了。老金说:“资金回笼很快。”
由此,房价由2007年的每平方英尺400-500迪拉姆,涨到迪拜危机前的1800迪拉姆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最高达到了三、四万美元。
一波躁动后,恢复了平静。
截至目前,迪拜将取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及承包商名单尚未公布。
迪拜国土局助理总干事穆罕默德·苏尔坦·扎尼说,期房项目完工80%以上的开发商已着手给购房者寄送通知函,目前有些房产产权已被注销。
由于开发商不愿继续偿付贷款,购房者对自己的房产产权被注销没有异议。据迪拜房地产管理局之前公布的信息,有一家开发商寄出了约225份通知函,收到了200份愿意取消合同的回应。
周女士称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就在被清理之列,金额牵涉超亿元,其占控股地位,亏损预计达到千万以上。这些被注销产权的房产,将交给迪拜国土局进行拍卖,所得款项归开发商所有。
她介绍,迪拜住房分双轨制。一类是针对外来人口的商品房,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很大,添置物业的需求并不强;另一类是保障房市场,迪拜人可选择政府免费供应的住宅,也可向政府申请土地自建别墅,或申请补贴购买商品房。此次泡沫破灭,受影响的多是欧美明星、华人富豪、印巴富豪等。
迪拜房地产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迪拜房地产交易量达10552宗,总额300亿迪拉姆,同比增加20%。多位投资者认为,这跟当局清理到位有关。
迪拜500地产项目清场:浙资不愿撤退
外埠数据则有所不不同。总部位于伦敦的不动产顾问公司Cluttons称,迪拜房价去年第四季度降低5.1%,住宅单位也降低了2.4%,租金则跌逾3%。
产业资本复苏:迪拜办厂
在周女士的眼里,迪拜龙城(Dragon Mart)的繁华与人气是鼓吹出来的。
龙城是一个中国商品市场。周女士在2006年首次进入迪拜考察时发现,尽管距离市区较远,但龙城的人气不亚于市中心的奢华购物城,配套设施等也远胜过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场中,从玩具、电器到五金杂货、灯具、防盗门等十有八九为中国制造。
当年,她的公司就设立了迪拜办事处。同时也沿袭了浙商的置业习惯,她联合十来个客户和亲友,一举拿下了龙城30套商铺,但至今仍被套其中。
“迪拜危机之后,该国产业政策肯定会发生变化。”周女士说出了其资金不愿撤离又一主要理由。
她认为,发展工业将是迪拜政府未来可能的选择。这样一来,在迪拜开办贸易公司的义乌商人将迎来新机遇:从义乌市场采购缝纫机、针织机、建材等设备和材料,再卖到迪拜去。
目前,周女士及其商圈中有一批人,已开始转变之前的贸易思路,在迪拜设厂,享受当地优惠的进出口和汇率政策。
亚洲商务卫视总裁高度说出了华商留守更具体的投资方向:中东与义乌,双方产品可形成对流,而并非之前的一味输出。
“这个市场辐射面很广,到了北非和中东其他地区。我对这个市场仍然持乐观态度。”亚洲商务卫视董事长 王伟 胜告诉记者,迪拜辐射15亿人口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产品打入了阿联酋,也就意味着打入了占世界人口1/4的大市场。
在这批留守资本拥有者的眼里,迪拜的优势更重要的在于政策优惠:无论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无须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是世界上罕见的“免税天堂”;此外,货币自由汇兑。
旅游业也是迪拜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一批进入迪拜房地产市场的浙商胡卫东概括,迪拜作为旅游、消遣、娱乐为代表的世界性游乐场的地位已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