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昆明48年后
这位作家里最会吃的
厨师里最会写的
汪曾祺在《七载云烟》中
为七年所尝的昆明味道赋诗云:
尚有灰藋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
七载昆明生活
抗日战争开始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邓稼先、杨振宁、陈寅恪等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然还有汪曾祺。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叙述对象,写了小说8篇,散文35篇。
有对联大中文系各位教授上课状况的回忆,对身边同学的记录,自身经历的记叙,还有40年代昆明的街巷人情,和云南的珍馐美味。
汪曾祺(左)和老师沈从文(右)
难忘昆明味道
云南地处高原,多山环境造就了云南的山珍,而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使得这里盛产各式果蔬、小吃。但云南地处边疆,缺乏江南文人那般书写当地美食的传统。汪曾祺虽不是昆明人,但他对昆明怀有极深的感情,生活在这里的七年间也留下不少关于昆明美食的记录,是宣传、记录云南菜第一人。
汪曾祺关于昆明美食的文章共有5篇,包括《昆明的吃食》、《昆明菜》、《米线和饵块》、《昆明的果品》、《菌小谱》。
正菜之汽锅鸡
汽锅鸡算是滇菜中的正菜了,汪曾祺不爱广州盐鸡、常熟叫花鸡,而以昆明汽锅鸡为全国第一。他在《昆明的吃食》中写到:“专营汽锅鸡的店铺在正义路近金碧路处。这家的字号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里有一块匾,写的是‘培养正气’,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锅鸡,就说:‘我们去培养一下正气。’”
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汽锅鸡须少放几片宣威火腿,一小块三七,则鸡味越“发”。走进“培养正气”,不似走进别家饭馆,五味混杂,只是清清纯纯,一片鸡香。
鸡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胆固醇、多种维生素等。加之云南盛产的药材冬虫夏草,三七,天麻美味与养生兼顾。
不能忘的昆明菌子
只有云南人这么爱吃菌,也只有云南人能吃到这么多菌。汪曾祺在《菌小谱》中回忆道:“我在昆明住过七年,离开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
常见的是牛肝菌、青头菌。牛肝菌菌盖正面色如牛肝。背面无菌折,只有无数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细,极鲜,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则吃了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脏腑。
牛肝菌
▼
青头菌菌盖正面微带苍绿色,菌折雪白,烩或炒,宜放盐,用酱油颜色就不好看了。
青头菌
▼
最名贵是鸡,鸡之名甚奇怪。为什么叫“鸡”,众说不一。这东西生长地方也奇怪,生在田野间的白蚁窝上。鸡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但鸡肉粗而菌肉细腻,且鸡肉无此特殊的菌子香气。
鸡菌
▼
菌子里味道最深刻、样子最难看的,是干巴菌。这东西像一个被踩破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乱七八糟,当中还夹杂了许多松毛、草茎,择起来很费事。择出来也没有大片,只是螃蟹小腿肉粗细的丝丝。洗净后,与肥瘦相间的猪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
干巴菌
▼
可以说,雨季来临后,昆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是菌子的香味,这份从小吃到大的美味,铭刻在昆明人的记忆中,也难怪汪曾祺离开四十年也不能忘。
米线、饵块中的生活
在《米线和饵块》中,汪曾祺写道:“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离开昆明以后,也几乎没有再吃过米线和饵块。我在昆明住过将近七年,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大概每个星期都得吃个两三回。”米线是昆明人的生活,这些细细长长的线条串起了昆明人对家的思念。
米线洁白,光滑,柔软。有个女同学身材细长,皮肤很白,有个外号,就叫米线。这东西从作坊里出来的时候就是熟的,只需放入配料,加一点水,稍煮,即可食用。
昆明的米线店都是用带把的小铜锅,一锅只能煮一两碗,多则三碗,谓之“小锅米线”。昆明人认为小锅煮的米线才好吃。
爨肉米线
▼
鳝鱼米线的鳝鱼是鳝鱼切段,加大蒜焖酥了的。“叶子”即炸猪皮。这东西有的地方叫“响皮”,很多地方叫“假鱼肚”,叫作“叶子”,似只有云南一省。
鳝鱼米线
▼
叶子米线
▼
青云街有一家卖羊血米线。大锅两口,一锅开水,一锅煮着生的羊血。羊血并不凝结,只是像一锅嫩豆腐。米线放在漏勺里在开水锅中冒得滚烫,托羊血一大勺盖在米线上,浇芝麻酱,撒上香菜蒜泥,吃辣的可以自己加。
羊血米线
▼
最为名贵的自然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以正义路牌楼西侧一家最负盛名。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主要是豌豆苗);一盘(九寸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肌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几如纸;一碗白胚米线。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汤看来似无热气,而汤温高于一百摄氏度,因为上面封了厚厚的一层鸡油。
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过桥米线
▼
饵块同样是昆明人必备的小吃,早上来一份饵块,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 饵块以米粉压成大坨,于大甑内蒸熟,长方形,一坨有七八寸长,五寸来宽,厚约寸许,四角浑圆,如一小枕头。
将饵块横切成薄片,再加几刀,切如骨牌大,入汤煮,即汤饵块;亦可加肉片青菜炒,即炒饵块。
卖烧饵块的摊子有一个火盆,置于交脚的架子上,盆中炽着木炭,上面是一个横搭于盆口的铁篦子,饵块平放在篦子上,铁篦子前面是几个搪瓷把缸,内装不同的酱,平列在一片木板上。
不大一会儿,饵块烧得透了,内层绵软,表面微起薄壳,即用竹片从搪瓷缸中刮出芝麻酱、花生酱、甜面酱、泼了油的辣椒面,依次涂在饵块的一面,对折起来,状如老式木梳,交给顾客。两手捏着,边吃边走,咸、甜、香、辣,并入饥肠。
昆明的果品
昆明气候宜人,瓜果蔬菜在这舒适的气候中生长。昆明人一年四季都能尝到新鲜水果。
水果不似饭食,一餐不吃便饥饿难耐,它们更像是调味剂,为昆明人的生活增添了味道。
梨
我们刚到昆明的时候,满街都是宝珠梨。宝珠梨形正圆,──“宝珠”大概即因此得名,皮色深绿,肉细嫩无渣,味甜而多汁,是梨中的上品。
还有一种梨叫“火把梨”,皮色黄里钿红,有的竟是通红的。这种梨如果挂在树上,太阳一照,就更像是一个一个点着了的小火把了。火把梨味道远不如宝珠梨,──酸!但是如果走长路,带几个在身上,到中途休憩时,嚼上两个,是很能“杀渴”的。
石榴
我在北京吃过河南石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粒小、色淡、味薄,比起昆明的宜良石榴差得远了。宜良石榴都很大,个个开裂,颗粒甚大,色如红宝石,──有一种名贵的红宝石即名为“石榴米”,味道很甜。
昆明有石榴酒,乃以石榴米于白酒中泡成,酒色透明,略带浅红,稍有甜味,仍极香烈。
桃
昆明桃大别为离核和“面核”两种。桃甚大,一个即可吃饱。我曾在暑假中,在桃子下来的时候,买一个很大的离核黄桃作早点。一掰两半,紫核黄肉,香甜满口,至今难忘。
杨 梅
昆明杨梅名火炭梅,极大极甜,颜色黑紫,正如炽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常用鲜绿的树叶衬着,炎炎熠熠,数十步外,摄人眼目。
时过境迁
昆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排排木楼变成了接天高楼
曾经的小巷变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就连西南联大也已经成为供人怀念的旧址
只有昆明的味道,一代一代传承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街头
寻找到汪曾祺这位吃货笔下
地道的昆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