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将军在北京因病逝世,他的离世也意味着我国57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星全部陨落。
吕正操不仅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开国上将,也是最为长寿的一位开国上将,他享年105岁,其长寿之道,有日常生活中的五个养生习惯:
吕正操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养生,一直保持着非常规律的日常生活。
他每天起居时间都是固定的,即使是在面对繁忙的工作的时候,他也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吕正操认为,只有在劳逸结合的前提下才能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去面对工作,废寝忘食地一心扑在工作上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在工作之余他时常会忙里偷闲,留出时间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给自己减压,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饮食方面,吕正操对于食材没有过高的要求,他认为五谷杂粮和应季蔬菜这一类清淡的饮食最有利于人体健康,他不追求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不会暴饮暴食,定时定量、多吃果蔬粗粮的习惯保证了吕正操的肠胃健康,进而练就出强健的体魄。
吕正操的强健体魄不仅仅来源于规律的日常起居和清淡朴素的饮食,还源于他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的体育运动。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吕正操投身军营,曾加入了张学良的队伍,张学良本人非常爱打网球,他常常要做张学良的陪练。
在张学良的带动和鼓励下,吕正操也渐渐喜欢上了网球这项运动,并且由此与张学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会忙里偷闲,在院里拉起网子切磋一下。
多年以来,吕正操一直保持着经常运动的这个习惯,他曾总结评价自己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干的是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这三件事。”
由于出色的网球技术,吕正操后来还成为中国网球运动协会的终身主席。
1990年,耄耋之年的吕正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际网球联合会主席夏特圣埃颁发的国际网联最高荣誉奖章。
直到90岁时,吕正操才在医生和家人的劝说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陪伴他多年的网球场,选择打太极和散步等更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他曾经风趣地说:“网球我实在是打不动了,现在只能给人家去颁奖了。”
在吕正操晚年住院时,前来探病的女儿和他聊起他之前说的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三件事,说打日本、修铁路是大事,而打网球是小事。
但吕正操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强盛,体育是大事。
吕正操除了坚持进行体育活动,还非常看重脑力锻炼。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吕正操一直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他认为活到老应该学到老。
在退休后,读书看报成了吕正操每天必不可少的日程,他读的书目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他的书架上从理论书刊到古代史书,涉猎广泛,广闻博览。
他戏称自己是个“杂家”,历史类、经济类、政治类等等种类的书都来者不拒。
除了通过读书看报提升脑力之外,吕正操还从老伴刘沙那里听说打桥牌可以健脑,他便开始玩起了桥牌。
在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吕正操的桥牌技术突飞猛进,还拿过许多桥牌比赛的奖项,在97岁的高龄时候他还能打桥牌,头脑十分灵光。
吕正操的老伴刘沙说:“读书、打桥牌、打网球,是他晚年保持体力、脑力的三个招数。”
脑力上练得多了,吕正操慢慢也开始融会贯通,他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写诗,他的诗作虽不敢说才比李杜,但却句句情真意切,贴近现实生活。
他曾作过一首名为《川滇之行》的诗描绘自己的晚年时光:“蜀水滇江共铿锵,轻云嫩雨浥群芳。最喜无限夕阳好,人生难得老来忙。”
可见他的老年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2005年,在吕正操百岁诞辰之际,子女们原本想热闹一下,但他没有选择大肆庆祝,也谢绝了外界的拜访和祝贺,而是在家里安静地翻看他刚刚出版的回忆录。
吕正操强健体魄、锻炼脑力,还注重心态上的平衡。
《五灯会元》一书中说:“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
传统中医也认为心态在养生方面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心平气和方能阴阳和合,百病不生,反之则只会五内郁结,由此可见心态对于人的健康的影响。
好的心态,就如同冬日里的一抹阳光,驱走人心中的寒冷,唤醒大地,让大地重现生机和活力。
吕正操早年经历艰苦的革命道路,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跌宕起伏,晚年的他虽然会时常回忆起年轻时的热血时光,想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但在心态上已经大有不同,平静了许多。
他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坚持着自己制定的“三宽原则”,即“宽心”、“宽怀”以及“宽容”,颇有陶渊明回归田园,南山种豆、东篱采菊的淡泊心态。
吕正操去世后,他的子女回忆起他的处世心态,说他很是向往老子和姜太公那种去留无意的境界,对功名利禄倒不是很在意。
在吕正操即将105岁的时候,他的子女问病床上的他生日想要怎么过,吕正操此时已经不能开口讲话,他用笔在板上回复了三个字:不声张。
他的儿子吕彤羽说:“他去世的时候真的是很超脱的,他不在乎自己活的时间长短。”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这种不思虑、不纠结、平和豁达的心态也是吕正操长寿的原因之一。
吕正操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他对生活一直都怀着一颗热忱之心。
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写的一样,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吕正操的性格随和,爱好交友,在退休之后,他时常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下棋,谈天说地。
吕正操与张学良二人算得上是一生的挚友,在解放战争时虽然两人分别身在不同的阵营,但二人的友谊一直不曾改变。
在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之后,吕正操与张学良时常通信,互相说说家常、偶尔也会在信中对几句诗歌,吕正操一直期望张学良能够回到大陆,并积极筹措,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
海峡并不能阻隔二人之间的友谊,2001年张学良去世时,吕正操十分悲痛,他评价张学良“无愧于祖国人民称之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伟大称号”。
而在2009年吕正操辞世后,张学良的侄女也专门赶来吊唁。
对生活的一腔热爱以及老友在精神上的陪伴,营造出了吕正操和谐愉悦的晚年生活氛围,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
随着年岁的增长,吕正操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的侵蚀,于2009年10月13日逝世。
在他去世之前住院的时候,他就叮嘱自己的子女:等他去世之后,葬礼一切从简,不要大肆传扬,只在报纸上登个讣告,告诉大家这个人不在了就好,不要让忙人为闲人跑前跑后,不要让活人为死人折腾忙碌。
在吕正操去世后,子女们尊重他的意见,不设灵堂,只在家中简单布置了一下,供人们前来吊唁。
家中的客厅依然按照吕正操在世时的布局,墙上挂着他喜爱的一些字画。
在吕正操的遗像两侧,挂着黄苗子写的一副对联:太公钓渭,老子犹龙。
这是对吕正操淡泊名利、去留无意的心境的描绘;另外还有吕正操珍藏起来的装裱好的张学良的书信,信中表达了对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张张字画,是吕正操在革命道路上一路走来的写照,也是他内心精神思想的缩影。
吕正操去世前嘱咐子女希望自己的身后事“不操办”,因此家人尊重他的意愿,不再举行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则在10月20日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吕正操生前的好友张学良、杨尚昆的子女都前来吊唁,另有近千名群众自发赶来送别吕老。
吕正操生前的战友张子厚之子张维州专程从沈阳赶来,只为送吕老最后一程。
当年张子厚与吕正操同为张学良的副官,多年来二人一起出生入死、并肩作战,张子厚临终前还祝福儿子张维州一定要代替他再见吕正操一面,张维州如今前来悼念吕老,见了吕老最后一面,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吕正操一生艰苦朴素、行事低调,他的精神思想也影响、教育着他的子女和后辈们,他告诫后辈们不要指望着靠老人,而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强、自力更生。
吕正操的儿子吕彤羽在面临职务升迁的时候,吕正操告诫在科研工作岗位上的他,不要想着做多大的官,而是要想着如何为人民群众多干点实事,不要因为职务的升迁而中断手上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
一代将星虽然已经陨落,但他的光芒我们会铭记,他的精神我们会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