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
今年7月以来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
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
并于冬季形成一次
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鉴于2020—2021年秋冬季
曾出现过拉尼娜事件
因此2021年将是“双拉尼娜年”
Nino3.4区的海温指数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尼诺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0.5℃,且至少持续5个月,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什么?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它与海面水温持续高于常年的厄尔尼诺,被认为是有可能导致全球异常气候的重要原因。
厄尔尼诺(上)和拉尼娜(下)盛期示意图
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通常而言,受拉尼娜影响的冬季,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拉尼娜对全球冬季和夏季气候影响示意图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区别
“拉尼娜”一个柔美女孩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女”“La Niña”。拉尼娜从诞生开始,就被认为是“圣婴”厄尔尼诺(西班牙文:El Niño)的“妹妹”,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赤道中东太平洋完成一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过程或循环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为4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通常交替出现,此消彼长。拉尼娜事件一般会紧随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是一种厄尔尼诺年后对地球变暖的矫枉过正,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暖的幅度。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会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气象部门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气温偏冷不等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有严格标准。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周兵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拉尼娜事件外,还有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其他海域的海温异常等因素影响,关于今冬气温偏冷的预测,值得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