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气温降低,脑卒中风险也随之升高。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及脑卒中中心主任张卓伯教授表示,在恶劣天气,尤其是低温、寒潮、暴风雪等气象条件下,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低气温容易诱发脑卒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关于气候变化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发现,在低温的刺激下,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的患病率大大增加;同时,寒冷的环境温度与脑卒中的死亡率也息息相关,气温适宜地区的脑卒中死亡率低,严寒地带的脑卒中死亡率较高。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太阳斜射,白昼时间短,此外还会经常受到寒冷季风和寒潮侵袭,频发大风、降雪而致气温骤降,这样的天气会使心脑血管患者面临较大风险。
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我国每10万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由117人上升至145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由93人下降至45人。尽管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来看发病地域特征表现为“北高南低”,其中以东北地区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为全国最高。
部分风险因素可干预
张卓伯介绍,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不能得到正常血供,最终造成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前者更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60%~70%。脑卒中具有“五高”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
从临床来看,脑卒中风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因素主要有年龄、遗传等因素,可干预性因素则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酒精摄入、吸烟、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这10项因素通过人为干预可有助于减缓脑卒中进程。大部分脑卒中与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三大危害要格外关注
张卓伯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要格外注意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这三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
一项对我国10个地区的横向比对研究显示,温度与血压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夏季和冬季的收缩压平均差值约为10mmHg,室外温度每下降10℃,收缩压就会升高5.7mmHg。因为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便随之波动。张卓伯强调,血压升高是脑卒中死亡率在冬季剧增的一个主要因素。
血脂异常
来自英国和日本的大样本数据显示,这两个国家民众的冬季平均总胆固醇水平比夏季高3%~5%。我国研究人员对47270位受试者的82526次健康查体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后发现,即便校正了血脂相关的经典危险因素,气温仍然是干扰血脂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呈现“冬高夏低”的特点,提示寒冬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报告的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我国成年(20~79岁)糖尿病患者多达1.144亿人,其中3410万名患者年龄超过65岁。更为忧心的是,超过半数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上了糖尿病(未确诊比例为53.6%)。此外,北方寒冷地区居民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的特殊性,致使其血糖控制困难,加大了防治脑卒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此外,较低水平的日光辐射与脑卒中高发病率也具有一定正相关性。北方冬天阳光斜射,天黑得早,地面受到的光照和热量远较南方少,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体内血浆维生素D水平在冬季有所降低,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那么,在寒冷时节,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应如何自我防护呢?张卓伯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高血压患者要掌握运动及气象学知识,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做好日常防寒保暖;尤其是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及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在气温骤降或冷空气来袭的时候,尽量减少晨练及户外活动,避免突然暴露在过低温度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其次,家庭自测血压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每个有条件的患者都要进行家庭血压监测与风险评估,并配合医师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
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反映气象因素的指标,探索建立恶劣天气健康危害预警预报系统,尤其是以冬季低温临界值为指标的气温预警系统,以指导公众健康生活,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为防控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