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万余人大规模研究,发现长寿的关键因素:8大慢性病会影响寿命
2022/2/6 14:37:05 来源: 网易新闻 作者:

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随着慢性病的高发,即便是想达成预期寿命,也成为了一种挑战……


一、39万余人大规模研究,发现长寿的关键因素


2021年7月26日,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通过一项对39万余人的环境暴露因素大规模分析研究揭示了影响长寿的关键因素。

研究团队应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法,利用长寿和暴露组学的大规模全基因关联数据,分析全面探讨环境暴露与长寿的关系,最终发现: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糖尿病、静脉血栓栓塞、高胆固醇血症此8大疾病对长寿不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也不利于长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的人群更容易长寿。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影响长寿的可调控因素,如高水平的身体脂肪质量以及体脂百分比不利于长寿,而单纯的体重等对于长寿并没有显著意义等。



研究团队介绍,从促进长寿的角度来看,通过干预关键的环境因素,如加强对中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引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等,有望促进全人类长寿。


二、慢性病,长寿目标的“拦路虎”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临慢性病这一大挑战。数据统计,我国慢性病约占疾病负担的76%,疾病死亡率的86.6%。可见,防治慢性病,对追求长寿目标有着重要影响。如何防治慢性病?首先做到“3减”


1、减盐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虽然对比过去有所下降,但仍超出了建议用量,正正印证了那句:“吃的盐比走的路还多”!


生活中可以无辣无油,但不可以无咸。盐是日常无法割舍的调味品,其化学成分为氯化钠。钠本身并不是一个“坏元素”,人体的血浆容量、酸碱平衡等,都需要钠元素作为平衡支撑。但是,当钠摄入过多,就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触发心血管疾病。高盐摄入还会刺激胃粘膜,导致胃病的发生风险增高。



生活中离不开盐,那么如何科学控盐呢?不妨参考以下3个小妙招:


替代法:烹饪时可用醋、柠檬汁等调味,替代部分酱油、沙拉酱、味精、蚝油等;


掌握量:准备一个定量盐勺,可以帮助掌握每次用到的盐量;


少吃外卖:大多数餐馆的餐食都会比家常菜用盐更多,最好还是减少外卖次数,或是备注要求少放盐。


2、减糖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我们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应该控制在25g以下。但根据我国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摄入的糖用量已达30g。


高糖饮食会刺激血糖飙升,胰岛素不停分泌,其作用就会减弱。当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还会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受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有些人认为不吃甜,就是戒糖。但生活中不少食物都含有“隐形糖”,例如话梅、山楂、酸奶、即食燕麦片等。那么,生活中想要避免“隐形糖”,减少糖的摄入,需要做到:少吃高糖类包装食品,包括冰激凌、巧克力、糕点、糖果、蜜饯、果酱等;烹饪过程少加糖,家庭烹饪可用大蒜、辣椒、醋等提味,取代糖;用白开水替代饮料等。



3、减重


“即便是胖,只要自信就是最美的。”为了鼓励肥胖者不过于自卑,不少鸡汤文都会出现类似的话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肥胖也算是一种慢性疾病。


多项研究证实,肥胖与13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不仅如此,肥胖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密切相关。甚至有证据显示,人类期望寿命的稳定增加,可能会因肥胖发病率的升高而终止。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呢?根据BMI指数,大于24就属于超重,而BMI大于28就属于肥胖。


而BMI指数的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m)²。如一个1.7米的人,体重85KG,那么他的BMI=85/1.7²≈29.5,就属于肥胖范畴了。


当然减肥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科学减重,记住两个关键:“饮食+运动”。运动是世界上最有效也是最便宜的“减肥药”,通过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的脂肪,也可以帮助身体新陈代谢,舒缓情绪。


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控制。不要这头跑完一圈,那头又去吃两个甜筒。这种做法很难实现减肥成功。想要控制体重,最好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实在饿的话,吃点少油少盐的清淡食物。


虽然上述防治慢性病的措施并不困难,但能做到且坚持下去的人却是少数。在希望自己长寿的同时,可以试着反问自己为此做了哪些努力,如果没有,那么从今天就开始努力吧!


上一篇:今冬候鸟式养老去哪里?研究:海口、南宁、三亚评分前三
下一篇:烟瘾、酒瘾、色瘾哪个危害最大?想要长寿,男性应该戒哪种?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