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座水下古城,位于云南的抚仙湖。抚仙湖就坐落在澄江市内距昆明60多公里,是云南的第三大湖。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神仙云游至此,被美丽的湖景所吸引,相抚呆看,立化为石,因而此湖得名抚仙湖。
抚仙湖虽然面积不及滇池和洱海,但蓄水量却等于滇池和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它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泊、为云南省第三大湖。 在云南人的心中,抚仙湖和滇池,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景点。
这些湖泊不仅养育了一代代的云南人,它还用美景吸引了不少的旅客。第一次听到“抚仙”二字的人,都会对这里充满无限期待,如此神秘魔幻的名字,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但这个地方,它却是存在着一些无法获知真假的秘密。
有关抚仙湖的谜,还有一个更加恐怖的传说,据乘坐潜水艇沉入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当时抚仙湖水下发现尸体,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
因为根本没有相关的视频和照片,多数人认为这些潜水员肯定是眼花了,但也有少部分认为抚仙湖水深而冰凉,湖底有泉眼和水流,长期以来溺水身亡的尸体在水中腐败进展缓慢,会使部分或全部尸体得以保存(科学上称为尸蜡),如果尸体不腐烂,在水底随着水流漂浮,也不是没可能的。
【两千多年前,云南有一个古国叫“滇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而他们有着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后代人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确定滇国是否存在。
这个传说中的滇国(前278年——前109年),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滇国区域在云南的中部和东部,以滇池区域为中心,连接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片区。后来的考古也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
1954年10月,人们在与江川县相邻的发现了古遗址和古墓地。次年3月,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首次发掘;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清理一处棺底时,突然在随葬物中闪现出一枚亮铮铮的金印。拂去尘土,只见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篆字:滇王之印!于是滇国的存在被正式证实。
而在抚仙湖底,就有一个人因潜水发现过抚仙湖的水底古城之谜。
一个在抚仙湖边长大的潜水爱好者耿卫,1992年,他在潜水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抚仙湖水底有明显的人工建筑群。但这些都没有人相信,直到2000年,耿卫用水下相机记录的内容被《羊城晚报》报道后,抚仙湖的水下“古城”才被公诸于世,后来才有了央视的“水下探秘直播” 。
央视对抚仙湖的“水下探秘活动”有两次:
第一次是2001年6月3日(16年前),央视举办的水下古遗迹考察直播。拍摄过程仅仅40分钟后就戛然而止,至今也不能找到当年的那段拍摄视频……据央视统计,“抚仙湖探秘”直播收视率达到了36%,创下几年来的新高。但如此高的收视率又为什么要播到一半就突然停止,至今也没有人给一个正面的说法。
2014年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又取得重大突破。这次科考,是在2001年、2006年两次中央电视台探秘考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可能性的探索。
这是第三次对抚仙湖底的探索,由考古学家主导,央视跟拍。 科考团从9月26日到10月15日,历时20天,共寻找、发现、追回了42件由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石质文化构件,这些构件上雕琢了太阳、月亮和男女性生殖器、奇偶数字及其阴阳三角形结构组合成的图像。
通过这些证据和材料,专家认定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个史前遗址,是一个可以揭开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之谜的实实在在的石质建筑群落。整个建筑群落有2.4平方千米,有30座石质建筑,目前学术界只考察了其中的两座。
考古队员没有深入湖底,而是潜入潜水区域,然后以“蓝鲸”声纳去勘测位于湖底的情况,当声纳反馈出来结果后,整个考古队兴奋不已,水底有8个古建筑组成建筑群,其中最高的建筑相当于金字塔的10倍,约有20米之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底座宽63米,高21米的“斗兽场”,和一座300米长7米宽的石板路,另外,还有一群类似街道的建筑群。
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座曾被淹没的古代文明国度,那最有可能的当属当时盛极一时的于滇古国或者是汉朝素有水底之城的俞元城,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为了将势力扩张到西南,于是派庄蹻带军来到于滇(云南),当庄蹻准备返回中原的时候,大秦又恰巧吞并了楚国,于是庄蹻便在于滇建立了庄蹻于滇国,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势力扩张到西南,逐渐将中原文明融入于滇,于滇至此衰落。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大汉王朝在抚仙湖附近设俞元城,,可是俞元城在隋唐后,史料上记载便少的可怜,据澄江当地传说,俞元古城和人都沉入了水底。
然而,就发现的一些古文物来看,比如时间更早的青铜器,特有的动物符号之类的物件等,又推翻了抚仙湖低古城是上面两个王朝的传说。
抚仙湖水底十分神秘,考古队倾尽全力,还是不能确定这里古文明究竟出自哪里,而就声纳测试的结果来看,水底古城较汉朝一般的郡县疆土都要大很多,所以这里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中心。
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
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