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要扫墓?这才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022/4/5 13:33:18 来源: 泉道 作者: 夏正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为了记住,中国人发明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1
清明,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是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日天清气明,万物皆显,所以早先它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节,别称寒食节,更准确的说寒食在清明的前一、二日。
这一日禁烟火、吃冷食,洁净自身是表达对先人虔诚的思念。
后来因其与清明相近,人们便统一在这清明扫墓祭祖,所以每年清明,全家人得齐聚在一起,追思逝者的恩泽,感恩现世生活的美好。
清明节至,不少人不远万里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
记得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祭祖,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
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
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清明时节,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慢慢地,你自会明白:
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2
清明,祭祖是为记住
人最初没有故乡,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漫长流浪的最后一站。
他们把定居下来的地方名作为自己的姓,有的将让自己生存的职业作为姓。
于是,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亲人。我们学会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给了我们今天这个家。
幸福地活在这片故土上,是祖辈们对我们的最好祝福。
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
这是你高祖父的二哥,中过榜眼;你太爷爷是香港卖茶叶的富商,当年抗战给国家捐了不少钱,建国那会儿就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
以前只觉得那些传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讲。
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生活。
挤公交,等地铁,穿梭在高楼林立之间,应酬着形形色色的人,慢慢的,会忘了最初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随着年岁渐长,举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有时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这些时候却会想起那些故事。
现在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心里总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个名字带着祖先的祝福;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
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
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3
清明,祭祖是以爱的方式告别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网友她说,每年清明给外公扫墓,旁边那一家的坟,草总是长得比墓碑高。
她外婆会让舅舅给那家的坟清干净草,拿用剩下的红漆顺手涂一下碑上的字。
走之前,外婆会把带来的花送到旁边那家坟上,再点上一炷香。
她问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做,外婆说:“如果你外公在的话,他也会这样做。他总想看到每个人都好。”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
而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
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清明祭祖,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4
勿忘清明,且惜当下
有人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最近每次手机视频,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作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可我更愿意相信,很多年前外婆在世时对我说过的话:
“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星星会在天上守护着我们。”
人终会死去,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我们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就像这清明雨上,他们会化作这人间风雨,守护在你我身旁。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提醒身边人勿忘清明,且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