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2022/5/6 12:00:17 来源: 有书 作者: 夏正美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便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仅能让我们的人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亦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表里如一,心与身同步,生命的力量便更集中;
言行一致,灵与境同行,生活的不顺便会渺小。
如此,身体和心灵,皆可得到滋养。
明于取舍,身便无恙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人的欲望如同江水,若不懂得取舍,便会如滔天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懂得取舍,不仅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更是养生的本质。
舍不下对名利的过度追求,便得不到身体的康健;
舍不下对物质的过度贪恋,便得不到心身的和谐。
得舍之间,顺应心意,便能泰然处世,让身无恙。
明代戏曲家高濂便深谙此间之道。
他曾就位于鸿胪寺卿,但对仕途并不热衷。
但凡有空,便会去做自己喜爱之事,如研究自己喜爱的乐曲,与众人一起高歌。
每到此时,他便觉得心身舒畅。
思前想后,他决定舍去世俗眼中的成功——辞官归居,随心而活。
生性浪漫的他,把家搬到了西湖。
在这里,他把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喜欢藏书,便“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收藏古今书籍”;
喜欢热闹,便“尝聚邻人为说松江故事”;
喜欢琴棋书画,便常与颇有艺术造诣之人来往。
朝赏花,暮赏柳。
高濂舍下功名,得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身心归一,不仅在艺术方面出了很多成绩,在养生方面也受益良多:
游历天地的所见,记录在《四时幽赏录》;心中所感所悟,收录在《雅尚斋诗草》;百转千回的思绪,化成了《玉簪记》……
更写下了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遵生八笺》,从各个角度,讲述养生心得。
茶能消食,是养生佳品,但不可将就。
虎跑泉的水配上西湖龙井,“每春高卧山中,沉酣香茗一月”,心中自感妙不可言;
饮食有度,顺应季节,但不可敷衍。
杏仁羊肉一起入粥,适合冬天食用,不仅有食物的美味,又养和中气,人生乐趣自现其中。
高濂在取舍间,把自己修炼为一位美学杂家,日子悠然,心无杂事,体态自然康健。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人生,在这一舍一得中成就,养生,亦在这一取一舍间进行。
顺应自然,人便无忧
说到顺应自然,《皇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四季养生之法。
顺应四季,改变起居作息、饮食平衡,可达“天人合一”,是养生的重要之法。
然“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真正会养生的人,更懂得让内心顺应自然,得到充足的滋养。
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的李渔,一腔热血,却无缘仕途,一身才情,却要为生活“打抽丰”,以期获得官吏的馈赠。
面对生活的种种不顺,他在彷徨之后,终放下心中惆怅,归隐故乡,决定顺应自然,做一个“识字农”。
住在山野,他不自艾自怨,从修建供路人休息的“且停亭”到帮村民改善水利,把余力放在公益中;
来到都市,他不固步自封,不在意他人眼光,顺应自己的才能,“卖赋以糊其口”。
是呀,人生短暂,无需去争辩一时的荣辱,公道自在人心。
心思转变间,眼前的路也变得开阔。
顺应万物的规律,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便敞开自己的怀抱接纳它,并让它发挥作用,人生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感受到其中喜乐,李渔还把这种心态带到了园林设计中:芥子园中的两棵树死了,他便直接用树的枝干,“顺其本来,不加斧凿”做成天然的“梅窗”。
果然独树一帜,如画入窗。
人生便是如此,与其抱怨与偏执,不如换个角度看人生,这便是智者。
顺应自然,看上去是“退一步”,其实,这便是心态的乐观。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记载了“退一步法”:
“我以为贫,更贫有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以次居心。
则苦海尽成乐地。”
人生不得志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把视线放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中,时时体会其中乐趣,让心远离郁闷。
心态平衡,健康自在。
养好情绪,境便豁达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得了重病的富翁,遍访名医,皆言无用。
富翁不甘心就这样告别人世,越过万水,找到一位隐居的名医。
名医诊断后,说他的病并不严重,只需找一处沙滩,每天静躺30分钟,连续一个月,便可痊愈。
富翁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做了,结果发现,躺在沙滩的时刻,是自己最舒服的时刻。
这个时候的他,感受着徐徐而来的海风,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被世俗扰乱的情绪便慢慢平静下来,他感到无比宁静。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他的身体越来越好。
“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
据统计,百分之九十的疾病,是与情绪有关的。
医学心理学家便曾做过相关的一个“嫉妒情绪实验”:
实验者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外面的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
结果它在急躁、气愤、嫉妒等负面情绪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疾病便会从心理延续到身体。
所以,一个不善养情绪的人,就算在衣食住行中用尽心思,也难以长寿。
写下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的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是一个会养情绪的人。
他本是一位官员的幕僚,但体制内的工作让他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逃离体制,把平面的山水画,搬到现实中,为自己打造一个精神世界。
如他在《园冶》序中所写: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不管遭遇何种困难,计成都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即使“历尽风尘”、一生坎坷,丰足的精神世界也屹立不倒。
明国文学家刘基说:“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没有谁的人生一路顺风顺水,懂得将养情绪,远离焦虑与哀愁,便是最真的养生方式。
保持热爱,心便不老
一位101岁的慈善家说:
“总有人问我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总是一样,那就是热爱生活。”
因为热爱生活的人,拥有活着的激情和动力,更会让自己因热爱之事忙碌,如此行事,不仅心中有盼头,身体也得到锻炼。
一如“文坛寿星”袁枚。
“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
77岁还登山留诗的袁枚,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他把旅游视为养生之术,却不会随意出发,“风不出,雨不出,大寒暑不出也”。
到了一定年龄后,更是规定自己避开暑夏,在中秋之后外出。
因为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行有所止。
袁枚先生对美食也颇有研究,不仅追求味美,还要搭配相宜,他在《随园食单》中便说:
“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为了获得心仪的美食,他还不惜“三折腰”:
有一次,袁枚吃到一道小菜,是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
这道长在他味蕾上的菜,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兴致勃勃打探这道菜的制作方法,最终问到一位老人。
老人一看是“名诗人”袁枚,便打趣起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可愿为豆腐三折腰?”
本以为袁枚会放弃,谁知他二话不说,便对老人三鞠躬。
老人连忙扶起,告知秘方。
不会做饭,却写下“美食清单”的袁枚,就是如此,一步步收集美食。
在《随园食单》中,仅豆腐,便有“杨中丞豆腐”、“王太守豆腐”、“蒋侍郎豆腐”等各种做法。
尽管袁枚如此喜爱美食,但亦不会在饮食中放纵自己,遵循养生。
以素食为主,且以“花果加入食品,尝其新鲜”。
再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饮食,如春天吃玉兰鲜花饼,秋天便吃菊花栗子糕。
正是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对事物充满盎然兴致,至情至性,却又不会过分透支。
心不老,年龄并不会成为负累,是以,袁枚在80岁时依然能徒步登山,“精神胜少年”。
孔子在《论语》中亦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心有热爱,便不会在人生的挫败前放任自我,心有热爱,便不会去做明知不可为之事。
如此,行为心之所向,便是最好的养生。
▽
严肃文学派作者七堇年在《尘曲》中说:“凡心所向,素履所在。”
明取舍,不为失去的东西烦忧;顺天意,把目光放在拥有的事物中;养情绪,不让自己被坏心情所包围。
在此平和状态中,去做自己热爱的事,热情而有节制的生活。
养身,养心,养神,知行合一,这才是最好的养生!
愿我们心有热爱,身有节制,灵魂与追求同行,养心亦养神,由内自外,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