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超脑少年团》中,曾发生这样一幕。
“团宠”高培淇年龄虽小,实力却很强,但一路过关斩将,仍是输掉了比赛。
坐在座位上,高培淇眼眶泛红,看到团队分数之后,眼泪一下子绷不住了。
这时候,爸爸对高培淇温柔地说道:“咱们在家里常说,胜利就像糖果,吃多了牙会坏的。失败呢,就像药,能治好你的病,加油吧!”说完,还给了高培淇一个大大的拥抱,宠溺地摸了摸头。
看到这样的暖心瞬间,主持人忍不住发声感慨:“中国几千年,一直在说严父慈母,我看现在的爸爸们,一个比一个温柔,递纸巾的、流泪的,一般都是爸爸,妈妈们却一个比一个刚毅。”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中,“严父慈母”是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角色定位,父亲教育孩子以严苛为主,母亲教育孩子以慈爱为主。
但来到现代社会后,在某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的角色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换,“严母慈父”的家庭不在少数。
那么两种教育方式,哪个对孩子更好呢?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宝爸都习惯了扮演“严父”的角色,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喜欢保持自己的权威,以强权和冷漠来与孩子相处。
同事老张就是一名典型的“严父”,常常抱怨和孩子没话说。
在家里,孩子对妈妈笑脸相迎,对老张则只有冷漠,等孩子长大以后,父子间的关系更是紧张,一言不合就怒目相对,每次都是母亲充当“和事佬”。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老张严厉的教育方式所致。
老张一直信奉的是“严父出孝子”,所以在孩子面前,一直十分严厉,努力维持着自身的威信。
孩子犯了错,动辄就是一通打骂,口口声声让孩子“长记性”;
孩子取得好成绩,老张从不夸奖鼓励,反而严厉告诫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很难与老张亲近,甚至在长大后,身上也有了父亲的影子,性格强硬,踏入社会后吃了不少苦头。
严父慈母的教育角色分配,严父往往不懂得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慈母也很难缓和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等孩子长大以后,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不是过于内向,就是过于刚强,都不是好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潘绥铭教授曾指出,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小就很容易崇拜父亲的形象、能力和权威,因此,由父亲来主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立能力,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基础。
而在“严母慈父”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现“强母必弱儿”的情况。
很多“严母”本质上其实是“控制型妈妈”,会过多地预判和干涉孩子的未来,从交什么样的朋友到上什么兴趣班,凡事都要求孩子严格遵守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无条件服从和依赖,失去了独立做决定的机会,就会缺少责任承担意识,性格也比较软弱。
甚至有些孩子成年后还会成为“精神巨婴”,凡事都习惯了“找妈妈”,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也很难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关系。
“严”并不代表非要用责骂的粗暴方式来对待孩子,“慈”也不代表对孩子一味溺爱、放纵,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应该被局限于“严”或者“慈”的角色定位中,“刚柔并济”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时,可以是父亲指出错误,教给孩子尺度和规矩,由母亲给予安抚,也可以是母亲坚持原则、守住底线,纠正孩子的问题,由父亲照顾孩子的情绪。
身为家长,应该把握好“严”和“慈”的尺度,父亲可以保持一定威严,但也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母亲可以对孩子慈爱,但也要有原则、有底线,不去过度的放纵孩子。
只要父母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严厉和慈祥分场合、分事情,那么就能够为孩子营造温馨幸福的成长氛围,使其变得更优秀。
歪妈结语:
家庭教育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形式。
在教育孩子时,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既有“严厉”又有“慈爱”,“刚柔并济”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