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中向好,在以新兴中产阶层为主导的休闲度假的浪潮之中,“旅居度假”作为旅游供给侧改革和文旅消费端升级的耦合热点,在新时期文旅发展中备受关注。
在新冠肺炎疫情渐趋稳定的2021年,全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极强的反弹动能。“五一”期间,全国旅游市场接待游客2.3亿人次,同比上升119.7%;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上升138.1%。而在旅居度假方面,避寒避暑春城昆明、避寒胜地澄江、旅游热城三亚等地,也成为近年来国人旅居度假的首选之地。
何为“旅居度假”
旅居度假在媒体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业界、学界对此尚无明确界定。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旅居度假是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或永久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住下来,进行一种异地生活方式或理想生活方式的体验。“旅居度假”并非单一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环节,亦非传统的旅游地产度假,而是“特色资源+生活住宅+核心配套+目的地式主题体验”等要素的综合。
“旅”和“居”是构成旅居度假的“两条腿”。旅,即旅游吸引物。以全资源观视角下的旅居地的生态文化资源、特色生活方式、社会资源访问点及产业资源均为构成“旅”的部分,是区别于其他旅居度假的特色灵魂。居,即住宿空间。度假行为以居为基础,社区、酒店、民宿、营地等住宿空间及相应的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服务内容、居住社群等构成了旅居度假的承载核心。
旅居度假与传统度假的区别
区别一:异地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体验
旅居度假是通过生活场景、生活圈层参与,在地居民渗透等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形成一种对异地或理想生活方式的深入式、沉浸式体验。
旅居度假中的消费者不再是单向度的“游客”,在“居游”的非惯常场域中,消费者还拥有了一把“主人”钥匙。这把钥匙既可以让消费者外出体验异地的风光美食、休闲娱乐,也可以让消费者随时“回家”,以在地主人的身份面对他周遭的社会关系、语言环境。在旅居度假的语境里,消费者在旅途中实现追梦逐远,又在旅途中悄然获得一种归属感,这是传统度假所不能达到的。
区别二:具有久居价值
旅居度假产品不同于传统度假、度假地产。旅居度假不仅要吸引人来,更要让人留得下、住得下。旅居度假产品是在“资源+住宿/地产”模式上的升级,是在满足游客传统休闲度假基础上,同时满足游客生活、工作、居住、体验需求,是“资源+住宿+生活配套+生活方式体验“的叠加综合。
区别三:具有居住旅游双重属性
旅居度假具有居住、旅游双重属性,且游客可能会转化为在地居民。旅游度假是兼容游客、居民视角的双重需求,可游可居、相互融合。由于旅居度假的双重属性,消费者的归属感在旅途当中就可以获得,并随着与旅居地的人事物接触中逐渐深化。
旅居度假需求的“五宜”
特征一:生态环境宜人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旅居度假目的地的基础。在现代生活压力及生态环境变化之下,蓝天白云、山河湖海、森林田园等生态自然元素是游客旅居的主要动机之一。
从国内热门的旅居度假目的地来看,海洋资源丰富的三亚、山水风光秀丽的巴马,气候四季如春的昆明等城市都因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避寒避暑的旅居胜地。
特征二:居住空间宜家
居住空间是旅居度假的主要承载中心,居住空间是否舒适直接影响着旅居度假的品质。从旅游市场供给方面来看,无论是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简约整洁的品质酒店还是生态朴素的农家小居、标准建设的社区宅院,特色舒适的居住空间都是旅居度假整体体验感的重要保证。
特征三:配套设施宜居
与传统旅游度假不同的是,旅居度假的消费者要长期停留在旅居地进行度假生活,故而消费者对于生活配套设施需求则更为关注。能否满足旅居者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交通购物、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和生活需求,成为影响其在旅居地停留时长的重要因素。
特征四:软性服务宜心
除自然生态环境、硬件配套设施之外,旅居地所能提供的软性服务对消费者来讲更为重要。从游客角度出发,旅居地提供的贴心关怀、情感链接、细微服务往往最能打动消费者,从而达到让消费者多次往返、长期停留的目的,最终让一个旅游地真正地成为消费者的旅居地。
特征五:周边区域宜游
单一的旅居社区所提供的旅游吸引物数量有限,旅游业态及产品更新换代较为缓慢,难以满足旅居者长期的旅游需求。而除旅居目的地本身之外,周边区域的旅游产品、公共空间设施等资源也可以成为旅居度假空间体系的一部分,丰富旅居度假产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