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早衰 超七成受访者承认有点
专家建议,年轻人在生活中应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与好友一起消化不良情绪
不久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成为网上的热议焦点。评论直指当前80后“早衰”现象,认为不少青年暮气沉沉,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近日,重庆晨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大渝网与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403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2%的受访居民感慨当前“精神早衰”的年轻人较多。另有超七成人(73%)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早衰”。
1、有评论说,“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划分方式,与不少年轻人“精神早衰”形成反差,于是被调侃和热议。对此,你认同吗?(单选)
1.认同 58%
2.不认同 22%
3.不好说 20%
2、据你观察,如今“精神早衰”的年轻人多吗?(单选)
1.非常多 46%
2.比较多 46%
3.比较少 7%
4.非常少 1%
3、年轻人“精神早衰”最主要体现在哪方面?(单选)
1.过早变得世故圆滑,少了锐气 17%
2.小富即安,缺乏奋斗和冒险精神 11%
3.总是关注物质,缺少精神追求 20%
4.经常怀旧、感叹老了,对很多事提不起兴趣 52%
4、年轻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1.高房价等生活压力较大 43%
2.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提醒年轻人走捷径,不能冒险犯错 25%
3.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关注 23%
4.一些人对生活期望过高,却难以实现 9%
5、你感觉自己“精神早衰”吗?(单选)
1.完全是这样 28%
2.有一点 45%
3.完全没有 27%
6、你的年龄段是:(单选)
1.90后 21%
2.80后 33%
3.70后 25%
4.60后 20%
5.50后 1%
专家认为
80后没上一辈勇敢,没90后洒脱
上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44岁以下定为青年人。消息曝出的第二天,新浪微博相关话题讨论就逼近20万条。不少人调侃“感谢联合国,让我们的青春失而复得。”
对此,本次调查中,58%的受访者认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说法之所以被一些人调侃和热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划分方式与许多年轻人的“精神早衰”形成强烈反差。
“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划分,是给当下颓老的年轻人一记响亮耳光。”重庆师范大学大四毕业生范羽说,身边很多年轻人,就像电影《致青春》里的男主人公,坚信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他们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小心谨慎,甚至唯唯诺诺,总担心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人,“这样的青春,还值得纪念吗?”
年轻人“精神早衰”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2%的受访居民首选“经常怀旧、感叹老了,对很多事提不起兴趣”;20%的人认为一些人“总是关注物质,缺少浪漫和精神追求”;17%的人选择“过早变得世故圆滑,少了英气锐气”;11%的人觉得,“小富即安,缺乏奋斗和冒险精神”是一些年轻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体现。
80后想突破牢笼实现自我,但又极现实地挤破头皮想当公务员;想好好学习,又发现当初选择热门专业似乎选错了;想真心爱一把,似乎又顾虑很多……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周焱认为,80后远没有上一辈勇敢,因为上一辈更多是为生存而较少思考自我实现;也没有90后洒脱,因为90后更坚定做自己,较少会计较他人眼光。
市民认为
高房价、教育、物质化都是原因
在看到《重庆晨报》不久前刊登的题为《是什么让80后集体早衰》的评论文章后,家住江北区的退休医生唐静明,主动拨打本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表示“很有感触”。
唐静明说,今年32岁的儿子供职于一家私企,虽然月入6000元,但扣除2000元房贷和1000多元各类保险费后,生活依然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也不敢要孩子。而且儿子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很少休息,压力之大让父母十分揪心。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王雪波认为,物质条件的不足并非年轻人“精神早衰”的唯一原因。
王雪波告诉记者,曾经有个36岁的未婚英语教师去他们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名教师学历高、工作体面、收入不错、长得也很帅。但他说,自己在工作上力不从心,在生活中孤独落寞,找了几个女友,也没能走到一起。他说,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望、单位的要求和社会的认可,好像完全不能调和。
在王雪波看来,现在不少年轻人很少反省自己,思考人生,更愿意追求感官刺激、追名逐利,这也是一些人“精神早衰”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缺乏梦想和创造力,进入“精神早衰”,那么这个社会的动力源泉可能面临枯竭。
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众多年轻人“精神早衰”缘于高房价等生活压力较大;25%的人感觉,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提醒年轻人走捷径,别去冒险犯错,是年轻一代“早衰”的最主要原因。
另有23%的人直指“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关
注”导致“早衰”;9%的人则选择“一些人对生活期望过高,却又难以实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邱驷认为,“精神早衰”是因为一些人对自己要求过高。
范羽认为,当前社会弥漫的“趁早心态”也让年轻人备感疲惫与压力。“似乎很多人都认同‘赚钱要趁早’、‘出名要趁早’的观念。各地热播的选秀节目,也在宣扬‘一夜成名’的神话。这让不少人忧虑:自己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怎么好像还一事无成?”
专家建议
建立“小圈子”,将精力投入家庭
王雪波曾游学澳洲,接触过不少外国年轻人。他感觉,很多外国的孩子,活得更简单、纯粹、风趣、有活力。而一些中国孩子,似乎从小肩负许多使命,被逼着过早成长———他们会看“孙子兵法”和“三国”,关注权谋之术,变得少年老成,这个现象值得整个社会关注。
不过,邱驷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年轻人“早衰”现象。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要缓解当前年轻人的生活危机感和紧迫感,还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王雪波告诉记者,他发现如今微博上到处流传着各路“大V”的“心灵鸡汤”。一些年轻人把这些“忠告”当成灵丹妙药。但这类“心灵鸡汤”会逐渐变成一剂迷魂汤,麻醉年轻人的思考能力。
拿着别人的地图,寻找自己的路,当然辛苦和“早衰”。王雪波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年轻一代“精神早衰”现象归咎于社会。他劝80后,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经济独立、思维独立、人格独立。
邱驷建议年轻人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与好友一起消化不良情绪。同时,多将精力投入家庭,毕竟,家才是心灵的避风港。
退休医生唐静明呼吁广大父母,多体谅和理解80后,多帮衬一下。如今,61岁的唐静明,还会时不时打临工赚外快,“趁我还能工作,也算是帮孩子过好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