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张先生突然出现剧烈呕吐,连走路都晃晃悠悠的。张先生以为是肠胃问题,便服用了一些肠胃药,但症状不减反重。妻子赶紧将他送往当地医院急诊。就在途中,张先生出现了卒中的典型症状: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不协调,四肢发冷、打寒战。短短5个小时,张先生从行动自如陷入深度昏迷。好在抢救及时,他终于转危为安。
每年的秋冬季,都是卒中的高发季节。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或血液渗入脑组织,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
目前在我国居民死因中,卒中高居第一位,并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每年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全球每6秒钟就分别有1人死于卒中,1人因卒中残疾,1人新发卒中,75%—80%的卒中幸存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冯新红说,“人们常说的脑血栓、脑梗死、脑栓塞、脑溢血等都属于脑卒中的疾病组。”
“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肥胖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间接导致血管阻塞,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冯新红说。没有基础病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应定期为心脏、脑血管进行体检。
如何识别卒中的早期症状?
快速判断症状是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可谓“时间就是大脑”。
冯新红介绍,急性脑卒中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或抽搐;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医策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哪;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两侧视力丧失或模糊;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眩晕伴呕吐等。
发生卒中后要如何抢救?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具有黄金时间窗,及早接受抢救,可有效降低致残率。静脉溶栓治疗要在发病4.5小时内就诊;血管内介入治疗要在发病6小时内,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模式影像的评估已经将时间窗逐渐向生理窗推进。发现自己或者家人发生脑卒中后,要立即求助急救系统,运往配有急诊且具备溶栓能力的医院,手机可下载安装卒中地图APP,需要时可为患者家属提供坐标指导,导引至最近的有能力接诊的医院,由卒中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制订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
在卫健委的推动下,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卒中防治体系,很多医院有了卒中筛查门诊,专病门诊及随访门诊等。但脑卒中的预防和管理是需要各级医院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工作,如急性期对诊疗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到三级医院就诊,可实现早期的溶栓、取栓等,早期实现血管再通;对于复杂脑卒中的诊疗可以采取多学科的形式进行诊疗。但平常的危险因素管理,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康复训练等完全可在社区完成。
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高危人群,在发病前,即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如血液检查、心脏检查、头颅及脑血管影像检查等有异常者,要积极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抗栓治疗。二级预防即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积极管理,防治疾病再发。上级医院通过对周边多家医院相关医师进行培训,建成脑卒中的系统化管理理念及体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智慧医疗的加入,大数据的应用开发,会更加方便实现患者健康档案的共享,以及医疗机构间的合作。
四成脑卒中会复发,预防是关键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武剑强调,我国因卒中入院的患者中,41.5%为复发患者。大众已经对脑出血、脑血栓等这些词汇概念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疾病的管理意识仍不足。因此我们要对脑卒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从而有效预防卒中,对于已经得了卒中的人群,也需要积极应对。
“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再发病时,即使短期内症状缓解也必须及时就诊,不要以为有过一次得病经历就忽略,这是很多患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武剑强调。同时,卒中并不可怕,它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从早期即进行积极干预,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危因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合理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减重、清淡饮食、劳逸结合。
第二,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
第三,加强自我管理,遵医嘱,定期测血糖、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第四,定期随诊。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卒中的防治,一定要相信正规医院的医生,在其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或保健品,以免走弯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老年人候鸟式过冬,也要提前做好心血管准备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目前北方城市的中老年人有一大部分会到温暖的南方城市过冬。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到南方过冬,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但前提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去南方过冬之前,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清除隐患。根据过冬地点的气温特点,请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如果在外地出现不适症状,千万不能大意,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