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个时间内,眼皮会突然跳动起来,无法控制,短则数分钟,长则数星期。
左眼跳了8年,以为是好事征兆
余先生今年50岁,8年前发现自己的左眼皮时不时的跳动。由于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恰逢生意正值红火之时,余先生以为是好事征兆,所以并未注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先生眼皮跳动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生意却跌宕起伏,严重时感觉整个面部像被揪起来一样,对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出门还经常被人误会挤眉弄眼不庄重,他才开始琢磨自己是否患了病。
随后,余先生多次到其他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面肌痉挛”,口服药、面部针灸治疗后,效果均不佳。时间长了,他出现了明显的左侧口角歪斜。为了解除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余先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周围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
接诊后,神经外科齐洪武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经过完善进一步颅脑MRI检查发现,余先生的左侧面听神经出脑干区可见明显的血管伴行压迫,“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明确。
该种疾病的病因是面神经出脑干区域受颅内血管压迫,大多数为动脉血管,血管搏动压迫刺激神经,造成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抽搐)。药物、针灸可以治疗,但只是麻痹神经,暂时缓解,治标不治本,从根源上解决则需要手术治疗,将责任血管与神经分离,解除压迫。
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立竿见影
全科经过讨论,为余先生制定了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案。术中,齐洪武选择了桥小脑角区手术的经典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镜下找到了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随后,以Teflon棉片将面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垫开减压,并对周边蛛网膜进行充分松解,手术顺利完成。
术前勾画手术切口及描画横窦、乙状窦位置
术中见面神经出脑干区可见明确血管压迫:术后余先生的面部抽搐停止发作,效果立竿见影。出院时,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了正常生活。经过后期随访,余先生口角歪斜的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术后患者面肌痉挛症状消失,同时口角歪斜症状明显缓解。
科普时刻:中年女性要注意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搐。抽搐呈间断发作,且发作频率不规则,会因为疲倦、精神紧张及运动刺激等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波及至一侧面部肌肉。
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如果面肌痉挛不进行治疗,一般不会自然好转,面肌抽搐发作逐渐频繁,范围增大,持续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部分病人数年后可出现患侧面肌麻痹,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是该病的最佳治疗。
温馨提示:
1、面肌痉挛分类有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
2、绝大多数面肌痉挛患者的病因是由于面神经起始部位受到周围血管的压迫,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异常运动,从而诱发肌肉痉挛,随着压迫时间延长,导致累及的肌肉逐渐增加。
3、目前诊断面肌痉挛的主要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疾病的可能。颅脑MRI中的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进一步明确压迫的血管位置。
4、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安定、巴氯芬等,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也有人用肉毒杆菌毒素A(BTXA)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效果良好,但有几个缺点:容易复发,不能根治;多次注射后疗效减退甚至无效;会形成局部的面瘫。
5、面肌痉挛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方法是微血管减压,治疗后能够去除周围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使面部抽搐症状消失,即达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