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我可能不能打包票,但是我能够告诉你全球变暖绝对没有放缓甚至停止,在这几年甚至还在快速加剧。本来我是不想写,因为关于全球变暖的话题我已经写了不少,但是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大多过于浅度,并且时间也很久远。因此我很有必要给大家更新一下最新数据,确保让大家看到最新结论。还是老规矩,多图长文预警先安排上。
首先就是前几年大家热议的一个关于全球变暖的事件,具体的情况我再给大家复述一遍,大概就是2018年夏季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极圈内出现了大片30℃以上高温区域,记录到的最高气温超过32℃。这个事件当时一度上了热搜第1,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极端事件,但事实上这是普遍现象。在2021年时北极极圈大多地区气温相较于工业化前仍然大幅度偏高,不少地区偏高幅度达到了4℃以上。
虽然关于这个事件我之前已经回答过,但是这个事件以本篇回答的核心观点的关联性特别强,因此我还是要打算再说一说,当然这一次肯定是会有一定拓展的,可以说是拓展版。
全球气候变化被高估还是低估了?
当然,如果大家还不知道这个事件,或者是知道的不够多,那么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关于北极圈极端高温的。好的步入正题,相信不少知友们能够发现,为何别的地区气温偏高不是特别严重,而北极圈却偏高的很严重的?从这个事件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呈不对称性;②北方上升速率高于南方;③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高于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
然后当时官方账号 @中国气象局 也发文进行了一个专业解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气温上升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大概是其他地区的2倍左右,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叫做极地放大效应。当年在夏季北极圈出现极端高温之前,冬末春初的时候北极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气候异常偏高的现象。
从官方数据我们了解到,当年1月份开始萨瓦尔巴德岛上的黄河站气温已经高于0℃,这种气温叫常年平均值偏高了10℃左右。然后到了同年3月份,北极地区气温偏高的趋势更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夏季,这就会导致那一年的冷空气活动大幅度减弱,也是这次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更直观的,甚至可以把全球变暖变得可视化,那就是北极夏季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从1900年开始,我们所观测到的北极夏季海冰范围正在逐渐缩小,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征兆。从整个趋势来看截止至1980年之前,北极夏季海冰的缩小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甚至还有回升。但是到了1980年之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北极夏季海冰的范围正在快速缩小,这能够直接证明全球变暖进入了快速加剧阶段。
然后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两种RCP情况下,预估的升温情景,我们可以粗略认为他们分别代表的全球平均气温升温1℃和4℃。可以清晰的看到,当RCP8.5的情况下,虽然说全球平均气温只会升高4℃,但是实际上中纬度大陆地区的升温幅度能够达到5~7℃;而受到极地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及圈内的地区升温幅度达9~11℃。但是这张图表的上限就是11℃,从这个颜色区间来看,已经呈现黑褐色,因此实际升温结果可能会比这个还要更大。
“可预见的未来”在气象学中,主要指的是21世纪,尤其是2050年~2100年的气候预测,基于当前排放路径、物理定律和社会经济趋势,尺度上这一种属于气候的短期预测准确率是极高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误差。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什么是RCP?这个难度比较高,简单的来说就是典型浓度路径,是国际气候变化研究中用于描述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专业术语。分为4种,分别是RCP2.6/4.5/6.0/8.5(下图中的蓝/青/橙/红)。分别代表着严格减排、两种中间方案(较低档和较高档)、高排放。
接下来的这几段内容难度会很高,但这也是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或许肯定是会反复提及的,建议大家认真看完(划重点)。多的不说,肯定是这个数值越大,全球气温升高也就越高,北极夏季海边的范围相应的也会越小。基本上这4种RCP可以代表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0℃/1.5℃/2.0℃/4.0℃。其中2.0℃就是巴黎协定以及世界气象组织中所划定的气候红线,从当前的全球碳排放量来看,我们正处于RCP4.5和6.0之间,总体趋势很不乐观。
还有就是在大众还在为全球变暖喋喋不休的支持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甚至还在为真实性争论时,气候以及气象学界已经将目光从原先的1.5℃和2℃默默转为4℃。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偏高值绝对会超过2℃,这个可以给大家保证。哪怕现在立刻把碳排放量全部减完,所带来的效果是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的,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起效。然后就是现在很多冰山已经到达临界值状态,融化的过程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哪怕气温恢复正常它也会继续融化。就好比一个西瓜受到环境影响,已经开始腐烂了,然后你又把它转移到了适合的环境里,腐烂能停止吗?
哦,对了,现在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基本上没什么人去研究了,因为这已经是事实。还有我好奇的是,为何全球变暖这么一个纯纯的气候问题,会有这么多人会把它强行转化为政治问题,莫名其妙就会扯到西方国家,甚至是『阴谋论』上面去,这就很奇怪。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2021-2023年)以最确凿的科学证据明确指出,人类活动是导致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报告用"毋庸置疑"这一最高确定性表述强调:"人类影响已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具体数据显示,1950-2019年间观测到的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中,人类活动的贡献范围在0.8°C至1.3°C之间,最佳估计值达1.07°C。截至2010-2019年,相较于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全球地表温度已上升约1.1°C,其中约1.07°C的升温直接归因于人类温室气体排放。——IPCC第六次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然后大家也别急着反驳我的观点,首先你们的反驳是无意义的,你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你不去管它甚至不去承认它,难道它自己就能解决吗?所以说那些否认全球变暖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关心气候的。大家也不要来说什么人类的力量很渺小,不可能撼动气候之类的话。生病的时候,细菌和病毒不也是给你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可能致人死亡吗?大家完全可以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细菌或病毒,而地球是人体会怎么样呢?
虽然可预见的未来内的预估已经属于短期预测,但是气候的短期预测时间线仍然很久远,虽然准确率很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来反驳。我们就从临期的天气预测来看看吧,昨日我国浙江省以及周边地区已经出梅,较常年来看今年梅雨期偏短8天,总体雨量严重偏少。然后本周末将会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黄淮、江淮、江南以及华中大多地区都将会迎来37℃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江南一带不少地区将会达到40℃以上,个别地区不排除41~42℃。今年的首个40℃极端高温日较往年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前,未来这种事情还会频发。
然后在前些天, @中国气象局 @也是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相应的变多、变强。去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总体的极端高温发生频率也是在逐渐增高。
《蓝皮书》中还显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
“这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
结合副主任肖潺的介绍及上文中所提到的IPCC第六次报告的内容来看,现在已经可以完全确定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导原因。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浓度正在逐年上升,后两者浓度甚至刷新了记录。这也就导致全球变暖持续加剧,加剧后会导致冰川消融、海冰面积减小,从而降低地球表面的反照率,然后又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进一步加剧区域或局地性升温。
我认为在讨论核心观点之前,我们先可以看一下其他的,毕竟如果直接切入主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全国的降水分布,我们可以看到颜色越深降水量越大。其中华北地区是相当缺水的,大多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其中北部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内蒙古附近年降水量甚至小于400毫米。
那降水太少怎么办?总不能灌溉农作物时都没水了吧!所以呢这是需要人工灌溉的,如下图所示这是华北的人工灌溉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北大概也就是我用矩形圈住的这一块,它的人工灌溉量普遍都可以达到35~50mm/y,其中部分地区可以达到50~75mm/y,而在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附近可以达到75mm/y以上。这种人工灌溉量在全国是极高的,哪怕在全球也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哦如果大家没有见过灌溉系统,那可以去知乎搜一下,还是有不少高清图片的。就好比是下图,一般来说不是特别发达的农村用左边的这种,而比较发达的农村一般是用右边这种,当然按普及度来说还是右边的这种高一些。
然后我下面放的这张图是在RCP8.5的情况下,CONT(未灌溉)和IRR(灌溉)的最高湿球温度分布图。一般来说,在同样条件下,如果灌溉增加,那么最高湿球温度也会相应增加。
下图的小方框里表示了灌溉渠(IRR)和整个华北(NCP)的对比,我用了中国东部16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统计了这些城市的最高湿气温度的相应情况。16个城市包括了上海、杭州、南昌等诸多地区,大家可以看拼音理解。
然后黑线代表的是历史数据,蓝线代表的是RCP4.5,红线代表的是RCP8.5,不懂RCP到底是什么的,可以再去上一段看一下。
接下来到了全文的核心,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下面这张图所展示的是RCP8.5且在IRR(灌溉)情况下的最高湿球温度,属于比较极端的一种,完整图片在开头有需要的自取。该图认为以上效果均成立时,那么华北一带的最高需求温度可能会达到30~34℃,其中沿海地区附近将会达到34℃以上,除此之外华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亦是如此。接下来我们面临的就是一个换算,因为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极端高温,指的是干球温度,因此我们需要把湿球温度转化为干球温度。
注:热力学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是指在绝热条件下,大量的水与有限的湿空气接触,水蒸发所需的潜热完全来自于湿空气温度降低所放出的显热,当系统中空气达饱和状态且系统达到热平衡时系统的温度。通俗来讲,湿球温度就是当前环境仅通过蒸发水分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干球温度是气象学和工程学中常用的术语,指普通温度计在不受太阳直射、不受潮湿影响的空气中测得的空气实际温度。
为了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也就不用什么简易公式了,直接上湿球方程:
其中:(仅展示部分)
T = 干球温度(待求的极端高温)
e = 实际水汽压(与相对湿度 RH 相关)
P = 大气压力(假设标准气压1013hPa)
RH=相对湿度(核心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计算了,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最大湿球温度为30℃/34℃,并且我打算计算两种情况,令RH为70%和50%。然后再计算湿球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并表达实际水汽压。上面这些都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假设代入温球方程了,由于这一步是求解的核心,计算量非常巨大,因此在这里就省略先不展示了。(最终计算结果受到多因素影响不展示精确数值,仅为相应区间)
结果如下:
①温球温度等于30℃时。若RH(相对湿度)为70%,那么极端高温可以达到38~40℃。当RH为50%时,那么极端高温可以进一步达到41~43℃。
②湿球温度等于34℃时。若RH为70%,那么极端高温可以达到43~46℃。当RH为50%时,那么极端高温可以进一步达到50℃左右。
一般来说华北地区的相对湿度更接近于后者,也就是RH50%的计算情况。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相同湿球温度下,湿度越低,极端高温越高。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变暖是已经进入到快速加剧的阶段,虽然说目前全球变暖热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放缓甚至停止。可悲的是,即使是这样否认全球变暖的人仍然非常多,不信的可以去看看我的评论区。当然我们目前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及时采取有力的减排措施,否则本世纪末整个华北平原很可能会因为高温热浪而无法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