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的人心血管病风险低,专家:热适应力可训练
2025/7/17 16:19:26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雨汀)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高湿,北方多地最高气温突破40℃,南方不少地区体感温度超过45℃。炎炎夏日,高温天气不仅让人酷热难耐、汗流浃背,还会给血管健康带来严峻“烤验”。


当气温超过32℃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攀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王保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年6~8月,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较冬季能增加两成以上。有研究显示,环境气温每升高1℃,心梗风险就会增加2.1%。


王保祥解释,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扩张,导致大量血液涌向体表,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对减少;汗腺向外排出大量汗水,导致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加。


高温还会刺激交感神经,让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但心肌又因血管扩张而供血不足,心脏会长时间超负荷运转。


不仅如此,高温会让血压升高,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下降,但出汗导致的血液浓缩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血压,甚至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急性事件。


对于本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高温更为凶险。2021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极端高温天气下,心肌梗死、中风和心衰导致的死亡风险可增加20%以上。


不过,通过提高人体热适应力(也称热习服),能改善血管功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热习服是通过长期反复的热作用,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耐热性。一种是被动热习服,使用桑拿(通常在60℃以上)、热水浴(适宜温度38℃~42℃)等外部热暴露刺激机体;另一种是主动热习服,指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快走、慢跑等运动,通过“热+运动”实现双重强化,常在部队训练中使用。



王保祥表示,热习服能增加血浆容量、降低排汗阈值,让身体更不易脱水,有效降低体温;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管僵硬度;增加血液输出量,优化能量代谢,增强心脏功能。


锻炼血管的“耐热力”,最好在夏季到来前1个月就开始,给机体充足的时间适应高温环境。室外温度超过28℃时就可以开始练习,避开上午10点~下午4点的高温时间段,优先选择清晨或傍晚,环境湿度不应超过80%。


运动时必须循序渐进,在人体耐受范围内逐渐延长暴露于热环境中的时间,开始时可先在林荫道慢走30分钟,适应1~2周后,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增加强度。注意始终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一旦出现心慌、头晕、恶心、不出汗等情况,立即停止锻炼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运动前后及时补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慎用热习服方法的提高适应力。这些人群需要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运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体育活动。



下一篇:云南邀全球游客共赴清凉盛宴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