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真正爱上跑步之后,你会发现,跑步是一门学问,越跑越多学问,对经验跑者口口相传的跑步“法则”,越跑越认同。
有人认为通过艰苦训练可以快速提高成绩,事实并非如此,训练和休息之间需要平衡。只有当你从训练中恢复以后,身体才能更加强壮,适度休息、好好睡觉也是科学训练的重要原则。
日本田径联盟科学委员山地启司博士在《跑步重点指导》一书中指出:跑步如果是以健身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则疲劳过度,身体反而会出现毛病。
如果身体有哪些部位连续2天感到疼痛,并且疼痛趋势越来越严重,赶紧停下、休息。持续性疼痛是某些问题的危险信号,疼痛部位可能已经拉伤或过度劳损,比如足底筋膜炎、髂胫束综合征或应力性骨折。
这个时候应该反思,是不是之前的训练出问题了,而不是忍着疼痛继续坚持。如果咬牙坚持,为自己的精神感动不已,结果伤痛影响以后运动,实在得不偿失。
跑前热身,是让肌肉、关节、神经等“预热”起来,这不仅能够跑出更好的状态,还能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跑前如不做准备运动,肌肉处于僵硬状态,跑起来会感觉很累,还容易受伤。
跑后不宜立即坐下或躺下,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慢走很有必要。慢走5分钟,做充分的拉伸,这样可以令你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得到放松,避免肌肉和膝盖酸痛,除此以外,拉伸还能塑造更好看的形体。
不少跑者跑步迈不开步子,很大原因是肌肉力量不足所致。力量训练让你跑步更有动力,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跑步伤痛。
此外,如果你力量不足,不要去尝试大步幅,学会小步快频跑,会让你跑得更轻松。关于力量训练,每周针对臀、腿、腰、腹等部位做2-3次训练即可。
跑步超过30分钟以后,没有及时补水,身体出现脱水的概率非常高。补水应从跑步前就开始了,遵循少量多次。
跑前半小时可以补充250ml-500ml水分;跑步时,每15-20分钟,补充85ml-170ml的水。对于超过1小时的运动或环境极端严酷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跑步结束后,再补充170ml-680ml水分。
如果只是轻微的感冒,比如流鼻涕、喉咙发痒,适量运动可能促进血液循环,让人觉得舒服些。
但如果症状发生在颈部以下,甚至胸部——咳嗽、哮喘或呼吸困难都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感染,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跑步!因为任何跑步活动都会让身体超负荷,比起跑步,休息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零基础、刚入门的跑者来说,经过6个月至1年左右的训练和跑量积累再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较科学。
要跑得更好更健康,除了要学习跑步知识,还要多多从生物、营养、休息等诸多角度,了解如何才能让自己跑得更好更健康,跑道上一直都在的每一位跑者都是博学的小智库。
再者,知识在不断更新迭代,唯有不断了解新知识,才能不断地接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