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的“旅游+地产”模式的华侨城,在新年伊始却传来不利消息,由于各种内外不利因素交加,不得不停牌整顿。刹那间整个业界一片哗然,众说纷纭,华侨城是不是从“旅游+地产”的神台上摔下来呢?“旅游+地产”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时至今日,停牌2个月以后,华侨城再次以“旅游+地产”模式出击,抛出了一份80亿元的定增方案。对于营收规模只有约300亿元的华侨城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定增将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并有助于其后续的扩张。根据公告,华侨城计划用这笔钱做三件事:约10亿元从母公司华侨城集团手中收购武汉华侨城、上海华侨城、酒店管理公司的若干股权,将这三家公司变成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约40亿元投资深圳华侨城西北角两个地块项目、重庆华侨城一号地块项目的开发;30亿元用来还债。
值得注意的是,经此定增,近年来大筑房地产版图的民营企业宝能系一跃成为华侨城的第三大股东,宝能系持股20%的前海人寿成为华侨城的第二大股东,这被认为是华侨城实行混合所有制、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之举;同时,华侨城拟启动股权激励,向296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核心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1.21亿股。华侨城在定增的同时,宣布了股权激励方案,拟向296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核心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1.21亿股。其中,5位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各80万股,215位中层管理人员平均44.8万股,76位核心业务骨干平均26.2万股,行权价格4.73元/股。限制性股票锁定期2年,分4年解锁,每年解锁25%
据业内人士向旅游财富网介绍,华侨城体制拐点再次出现。2006年,华侨城启动第一次股权激励,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不管是发展模式的探索,还是异地扩张的速度,均明显提速。此次的“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有望推动公司的转型,启动下一轮的快速增长。
华侨城在公告中也表示,随着我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公司将加快迈出优化国有资源配置、升级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国企改革步伐。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有利于改善公司资本结构,治理结构提升市场、管理和资本运营能力。可以看到,华侨城将从此次募集的资金中拿出近10亿元收购由母公司华侨城集团持有的武汉华侨城15.15%股权、上海华侨城9.87%股权、酒店管理公司38.78%股权,收购完成后,华侨城将拥有这三家公司100%的股权。华侨城称,这样有利于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司对于核心控股子公司的控制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此外,旅游财富网在过去一年中调研了多家央企国企,发现国企改革在资本市场中很热闹,但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怎么改革、尺度多大都持谨慎态度。经过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听上去不是什么颠覆性的方案,但可行性更强,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果,而员工和高管激励问题解决之后,后续的改革才会更顺畅。
经过对比,其实不难发现,华侨城近三年的营收和盈利增幅一直在走低,而去年到达了最低位。地产业务作为华侨城过去最大的主业,在去年被旅游业务首次超越,疲态略显。2014年,华侨城的地产业务、旅游综合业务收入分别为149.1亿元、151.5亿元。不过,华侨城以知名旅游品牌的优势低价拿地,以地产开发快速回笼资金补贴的模式仍然具有竞争力。因为房地产行业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开发商更加专注运营。
如今,华侨城再度进军旅游地产,如何解决旅游地产项目的滞销和售后空城问题?旅游与地产究竟如何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