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虽然暑气未消,但也标志着夏季渐远,秋季已经到来。天地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正是调整养生策略的关键时节。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时节科学养生,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立秋饮食:润燥为主,少辛多酸:
经过漫长夏季,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立秋饮食切不可突然大补,而应遵循“润燥、健脾、养胃”的原则。
多吃滋阴润肺食物: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肺阴。可适当增加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雪梨等食物的摄入。早餐喝碗银耳莲子粥,晚餐来份百合炒山药,都是不错的选择。
增酸减辛: 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可多吃葡萄、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减少葱、姜、蒜等辛味发散之品的摄入,以免助燥伤阴。
忌贪凉食: 虽然日间气温仍高,但已不宜过多食用冰镇饮料、西瓜等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秋冬腹泻等问题。
二、作息调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立秋后应逐渐调整作息,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
保证充足睡眠: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普遍睡眠不足。立秋后应增加睡眠时间,晚上提前15-30分钟就寝,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适当午休: 保持20-30分钟的午休习惯,能有效缓解“秋乏”,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运动养生:舒缓平和,忌大汗淋漓:
秋主收敛,运动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从夏季的大强度运动转为相对平缓的项目。
推荐运动: 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温和运动最为适宜,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最佳时间: 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既可呼吸新鲜空气,又能避免日间高温。
四、防病保健:防燥防感冒,注意保暖:
立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是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适当保暖: 早晚应添加衣物,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其实从立秋起就应避免赤脚穿凉鞋。
预防秋燥: 除了饮食调理,还应保持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每天保证足量饮水,建议饮用温开水,少量多次。
五、情志调养:心境平和,忌悲秋伤感:
秋应于肺,在志为悲。秋季容易产生凄凉、悲伤的情绪,这在中医称为“悲秋”。
主动调节情绪: 多与亲友交流,参与户外活动,欣赏秋景,保持乐观心态。
培养兴趣爱好: 可选择阅读、音乐、书法等宁静的活动,帮助心神安宁。
登高望远: 周末可去郊外登山,极目远眺,能开阔心胸,消除负面情绪。
立秋养生重在“收敛”,为冬季“藏精”做好准备。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生活细节,方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从这个立秋开始,让我们一起践行科学养生,迎接健康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