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丁克老去,孤独死是最终的结局吗?
2021/8/18 10:30:35 来源: 易有料 作者:

8 月 9 日,50 岁的「大脚婶」于月仙在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去世。她终生未育的经历让丁克话题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当社会进入老龄化,不生育不再是种美德的时候,中国的第一批丁克族已经或正在老去,他们将如何应对养老乃至最后的告别时刻?做丁克就一定晚景凄凉吗?


曾是前卫的标签


早在 20 多年前,媒体就已关注到丁克现象。1998 年,《今日中国》一篇名为《扫描「丁克」现象》的报道中,称「丁克」家庭在 80 年代之后才在中国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一群体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这篇报道列举了两个案例。第一对夫妻,丈夫是大学的副教授,妻子是一个化学研究所当工程师,他们认为「在这个人满为患的年代,不生育是一种美德」。第二对夫妻妻子是芭蕾舞演员、丈夫是作曲家,妻子婚后第3年作了绝育手术,她为了延长艺术生命而拒绝了怀孕和生育。


1998 年,《今日中国》一篇名为《扫描「丁克」现象》的报道。


而今年 5 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2.6 亿人,占 18.70%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 。国际上通常把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10% ,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7% 作为老龄化社会标准。按此标准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来袭,养老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今年 5 月 31 日国家宣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第一批丁克族即将步入老年,一度是前卫的标签,现在要面对无子女照顾的老年生活。很多网友担忧丁克会老无所依甚至会孤独死,因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就存在老年人孤独死问题。


但我所认识的丁克族很多认为网友是杞人忧天,丁克能享受自由,就会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安排好晚年归宿。


一批提前退休的丁克成为网络达人,做 Vlogger (视频博主)、运营公号、积极参与社会话题探讨,以丁克为标签,在网上与社会紧密相连,他们认为网络是老年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尤其当自己老去的时候。


融入网络,避免与社会脱节


在海拔 4300 多米的芒康,76 年的老于和 79 年的新新从牧马人后备厢拿出文具和塑料小玩具送给四个藏区孩子,孩子们露出腼腆微笑,临走他们还赠给孩子几件厚衣服。


旅途中的老余和新新


今年 4 月中旬到 7 月初的西藏自驾之旅,已是老于和新新第六次进藏,探索冰川、入住来古村、遭遇大雪和严重高反,但他们仍意犹未尽。


6 月 22 日,在即将离开拉萨时,坐在寺庙门前的老于和新新犹自感慨,西藏是他们一辈子割舍不开的地方,上辈子他们或是寺庙里的一只猫。


「 70 后丁克的诗与远方」是北京人老于和天津人新新经过认证的网名,目前有 8.3 万粉丝,发布了 332 条视频。戴眼镜的老于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热衷喝茶养生,但年轻时他非常叛逆,不爱学习、整天玩摇滚、混酒吧迪厅,属于当年「最潮」的那批人。崇尚自由的天性也是他后来选择丁克的原因。


在深圳时工作和收入不错,但老于和新新去年双双辞职。「不想 40 多岁了还跟年轻人抢电梯上班。」退出职场的他们也并未远离社会。


学者孟芸认为,当丁克家庭成员到了退休年龄,退出社会市场,机体功能的下降使得他们的依赖性增强,与外界保持联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在养老方面虽具有充足的资金,但无法为自己提供经济之外的保障,就开始面临诸多问题。


老于和新新也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但这不仅是丁克老人而是所有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比如一些老人过于依赖子女,不会扫码、不懂网购、订外卖,也不想学,就体会不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此外,老年人看病问诊、购物及请保洁等生活琐事要靠儿女去操办,儿女也是老人与社会新鲜事物建立联系的途径。熟悉网络的老人能自己解决,老于和新新 70 多岁的父母就学会了网上寻医问诊和看直播购物,熟练使用微信等工具。他们回忆,旅途中也遇到过六七十岁还能自驾青藏高原的老人,会用手机导航、网上订酒店、预约门票一点不陌生,「独立又快乐,很让我俩钦佩」。


《 2020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3 月,在中国的 9.4 亿网民中,60 岁以上老年网民占 10.3% ,而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的银发族约为 9600 万人。而没子女羁绊而时间充裕的丁克族,也更需要深度融入网络。


70 后的雨霏曾在广州互联网行业工作多年,2020 年她选择做自由职业者,成为博物馆志愿者,为观众讲解陶瓷。同时她重拾写作爱好,经营头条号和公众号,以「丁克姐」之名撰写探讨丁克人生的网文获百万阅读量。


雨霏认为,没有子女协助的丁克老人,可能会在学习使用网络上面临挑战,这就要看老人的学习能力,但如果熟练掌握网上订餐购物、预约保洁及其他上门服务等,就可以弥补对子女的依赖,一部智能手机让丁克老人生活无忧。


网上也活跃着 60 后的丁克老人。60 岁张女士在头条号、百家号积极发视频,每个月平均有八九百块钱的收入。


做自媒体让张女士思想更丰富,她说每天要思考拍摄视频的主题,与网友交流也收获快乐和知识,这也是与主流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方式。


丁克会老无所依甚至孤独死?


中国目前有多少丁克家庭?一直是个统计盲区。学者刘改凤曾在《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中引用零点调查公司 2003 年 2 月社会调查数据,称「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 60 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论文引用的其他数据是: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 10% 左右,上海丁克家庭已占 12.4% 。而且论文认为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 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


即便持最最保守的态度,目前仍维持 60 万丁克家庭,绝对数量也很大,这一群体是否会面临老无所依甚至某些极端情况下孤独死?我所认识的丁克族们认为这只是个假设,他们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就完全可以应对。


但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日本孤独死的情况比较严重。所谓「孤独死」,就是当去世时身边没有亲友,当邻居闻到恶臭才发现他们已死。


日本 NHK 《无缘社会》纪录片显示,日本 65 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日本总人口的 30% ,每年有超 3 万人遭遇「孤独死」。纪录片发现,「孤独死」主要发生在人际交流贫乏的人群当中,比如独居、丧偶、无子、长期失业、啃老族等人群,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社会发生「关联」。


国内也曾发生过孤独死。


据 2017 年 12 月 22 日扬子晚报,南京六合区延安北路一栋老居民小区传出异味,警方发现老人已死亡两个多月。老人留下的遗书令人唏嘘不已,遗书称「小青,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


目前国内也查询不到孤独死的统计数字,但国内空巢现象在城乡普遍存在,而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就有孤独死危险。



对于丁克未来老无所依的话题,老于和新新认为即使有孩子也不会让孩子来安排生活,父母儿女各有生活,丁克夫妻携手老去,而孤独死是很极端情况,不与亲友和社会联系的人是极少数。对于丁克来说,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做好财务安排,即便老了也要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


老于和新新也了解到目前有很多社区在提升对孤寡老年人的照护,如社区安装一键呼,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定期家访等。「在网上活跃的老年人,不会有孤独感,独自生活的老人在网上也能方便找到帮助,比如下个订单半小时就有人上门。」


「丁克姐」雨霏认为,优秀子女基本不会守在父母身边,因忙于事业与父母聚少离多。传统的养儿防老不能成为默认模式,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跟是否丁克没有关系。


老于、新新、雨霏都是「铁丁」,他们提醒 80 后、90 后年轻人,如意志不坚定就不要做丁克,在最合适的年龄生孩子,否则中途放弃就是「白丁」,年龄大、身体不好怀孕风险大,懊恼一生。


旅居、居家和养老院,丁克族自有安排


根据我对不同年龄段丁克的访谈,他们对养老也有不同想法和安排。30 多岁、40 多岁的丁克群体尚无紧迫感,他们大多属于学历和收入较高的中产和白领阶层,相信再过二三十年后到了自己的老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上为老年人的提供服务、养老设施会愈加完善,接近甚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的养老服务不成问题。


而 60 岁的丁克老人对居家养老、养老院等有较多关注,甚至已考虑身后事,计划捐献遗体等问题。


去年提前「退休」的老于和新新过上了「旅居养老」生活。十几年前他们已计划社保交够 15 年就辞职。2020 年 11 月 28 日他们搬进大理新家,租约一年,租金 78000 元。大理新家有大玻璃窗,院子里种满花草,还有一只猫,名叫花花。他们平时在家喝茶、晒太阳,偶尔自驾去西藏。


原本他们想把父母接到大理生活一段时间,但发现大理医疗条件有限,父母的慢性病离不开医院,也不愿旅途劳顿。


享受自由,享受蓝天白云,过着没有加班、KPI (绩效考核)的生活,就是老于和新新的状态,以后住哪儿还没想好。他们觉得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旅游、拍视频、做公益适合现在的他们。


目前,国内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孟纳纳在《对丁克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的思考》中认为,丁克家庭一般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对他们来说选择不错的养老院或社会服务成熟的地区享受养老服务(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模式)并不难,或丁克家庭共同建设丁克专属机构养老,旅行也是养老方式之一,而临终时丁克族可以考虑捐献遗体。


捐献遗体是解决丁克族无子女送终的方法之一,「丁克张阿姨」张女士就已决定和丈夫将来捐赠遗体。目前按苏州本地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张女士的退休金支付入院费尚有欠缺,但她和丈夫两人身体不错,能互相照顾生活,不到无法自理的地步不会考虑去养老院。


「百年后和丈夫连遗体都要捐给国家,骨灰愿意埋在哪里就埋到哪里,由国家处理,人死就是一把灰,埋哪里都行。」张女士说。


现实中,养老机构床位一直比较紧张,老人想进养老院也并不容易。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也显示,我国 2.64 亿老人 90% 左右居家养老,只有 10% 的老人才能进养老院。



丁克族大多也倾向于居家养老。住建部也在推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包括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卫生间安装扶手、老人屋里安上「一键呼」,物业还为老年人提供包括老年餐、理发、电器清洗、保洁、助浴等服务。


2015 年之前,因担忧无子女承担责任,养老院不愿接受没子女的老人,北京是全国首个关注并推进老年人委托代理与监护相关工作的城市。当年 7 月北京市发布《特殊家庭老年人通过代理服务入住养老机构实施办法》实施,失独、丁克等无子女的老人在入住养老院,如果没有亲属签字担保,可免费委托代理机构,也就是说,有房产、有经济能力的丁克老人,有了途径把自己送进养老院。


7 月初,我曾致电北京朝阳和海淀区两所养老院,负责人表示只要授权委托人担保丁克老人就可以入住。担保人不限定在民政局指定的基金会,亲属、居委会甚至原工作单位都可以,只要在病情危急时刻必须到场,因为这涉及法律责任、确定治疗方案、住院费等。


「未来谁能预料?丁克家庭剩一个人时,或许又找到新爱再组成家庭,再有孩子也未必不可能。」「丁可姐」雨霏和丈夫看得很开,她认为丁克族最爱自由,不管两人最终什么状态,都能接受。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雨霏为化名)



上一篇:早晚温差大,医生忠告:心脏不好的老人不想心梗发作,注意这4事
下一篇:家长注意!!把孩子锁在车里?一分钟都不行!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