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养生要“收一收”
2025/8/21 15:55:34 来源: 中工网 作者:

当下正值末伏,依然高温持续,好在已经进入立秋节气,标志着暑热渐退,凉意初生。那么立秋之后该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呢?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内三科主任中医师林海燕提醒,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养生也要注意“收一收”了。


气候特点对应人体的健康状况


立秋后,暑热未消,湿气仍盛,“秋老虎”肆虐,体感依旧闷热潮湿,皮肤的黏腻感仍然存在,脾胃容易受困。同时,天地阳气渐收,空气中水分减少,初显干燥之象,容易伤肺与皮毛,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等情况。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从“夏长”向“秋收”转化,人体气血运行亦顺应此趋势,需注意收敛养护。


林海燕说,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易感外邪,诱发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及关节痛。秋应肺,易生悲忧情绪,影响气机调畅。



立秋后养生应顺应“秋收”


立秋养生当顺应“秋收”特性,以润燥养肺、健脾和胃为核心,兼顾暑湿余邪。

饮食“清补”为主。兼顾健脾祛湿、滋阴润燥,宜适当增加滋阴生津、润燥养肺之品,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荸荠、杏仁、芝麻、豆浆、糯米、枇杷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南瓜、胡萝卜、菠菜、苹果、葡萄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可适当进食易消化的粥汤类食物,如银耳百合粥、雪梨冰糖水、莲子芡实粥等,滋阴润肺,健脾养胃。初秋脾胃功能尚弱,不宜骤然进补肥甘厚味(如红烧肉、羊肉汤),以免助湿生热。还应少食辛辣油腻之物,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如辣椒、花椒、葱、姜、油炸食品等,以免损伤肠胃和肺脏。



起居“早卧早起”。晚上提前半小时入睡(21时至23时),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精;清晨鸡鸣时分(5时至7时)起床,以利肺气宣发肃降,避免熬夜耗伤阴津。虽已立秋,但暑热余威尚存,切莫贪凉过度,尤其早晚温差增大,需注意适时添衣护住肩背、肚脐、脚踝,避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室内可使用加湿器,沐浴后涂抹润肤露,预防皮肤干燥瘙痒。


情志宜敛。秋天目睹万物凋零,易生悲秋之情,应有意识地调整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安宁、乐观。可登高望远以抒怀、听舒缓音乐以静心,习练书法,静坐。避免过度感伤、忧虑、愤怒,以防扰动肺气,加剧秋燥。


运动有度。立秋后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选择骑行、郊游等户外活动,强身健体的同时欣赏户外大好美景。但需要注意,立秋后湿热没有完全消退,仍要注意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建议早晚进行柔和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散步、游泳、瑜伽等。运动前后要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切忌立即冲冷水澡。



养生要精细 小心疾病“秋后算账”


切忌贪凉,尽量减少空调、电扇等电器的长时间使用。注意天气冷暖变化,预防疾病“秋后算账”。切勿大量进食冷饮、瓜果,入秋后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医生提醒,立秋时节,养生贵在“承转”。承夏日之余绪,清暑湿之缠绵;启金秋之序章,润燥气之微萌。饮食清补润养,起居早卧防凉,情志安宁收敛,运动从容和缓。如此顺应天时,调和身心,方能于夏秋之交固护正气,守护身心,平稳入秋。


下一篇:抗阻运动可以改善睡眠、“抗癌”?这5种运动在家就能做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