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4000亿!保健品,中老年养生路上最大的坑……
2018/5/10 10:45:51 来源: 云联旅居 作者:

  养生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国保健品市场愈发火爆。
  年轻人焦虑赚钱,容易被传销骗;老人焦虑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骗。一些患者盲信保健品宣传的“奇效”,拒服药物,使病情恶化,医生束手无策。

 


图/电影《路边野餐》


  在“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保健品投诉量位居榜首。然而,这些负面信息似乎并没影响国人的消费热情。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告诉记者,2017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达到4000亿元,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人均保健品消费仅为24美元,是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5、1/7和1/8,可见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采访专家,为你梳理一系列“保健陷阱”,看看你在哪些“小河沟里翻船了”。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
  武警总医院主任营养师刘庆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


5种保健功效最不靠谱


  保健品,严格意义上是指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从功效上看,可分为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增加骨密度、减肥、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

 


  早在2012年,国家就公布了企业可宣称的27个保健品功能,比如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等,并规定不得擅自引申,比如辅助改善记忆不能引申为“补脑”。
  为此专家总结出最不可信的5个保健功能:


1. 抗不了癌


  美国癌症研究所曾提醒公众,不要对保健品抗癌有过多期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告诉记者,保健品没经过大型临床试验,不能说有抗癌作用。
  国家规定的27个保健功能中,没有“癌”和“肿瘤”,可见官方态度。癌症患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防癌要从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和乐观心态做起,靠吃保健品防癌、抗癌实在不靠谱。


2. 治不了慢性病


  以鱼油为代表的保健品常宣称能促进心脑血管健康,但英国研究表明,鱼油对心脑血管疾病并无益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如果哪种保健品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早就列入医药用品了。有些人吃过后之所以觉得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
  27个保健功能中,针对慢性病的说法都带有“辅助”二字,比如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如用保健品替代药物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3. 调节不了身体酸碱度


  有种说法称,酸性体质易得癌,于是号称“能调节身体酸碱度”的保健品便热销起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告诉记者,“酸碱体质”是伪科学,正常人体的血液和细胞组织液有内在的酸碱缓冲系统,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自身酸碱度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需要调节,保健品也调节不了。


4. 净化不了血液


  有保健品打着“排毒”“清除血液垃圾”的旗号。胡肇衡表示,血液内蓄积的有害物一般需要经过肝脏解毒,并经肾脏过滤,以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障碍,需反复使用血液透析净化仪治疗,一般药物治疗都力所不及,通过吃保健品更无能为力。


5. 增不了高


  27个保健功能里有“改善生长发育”的说法,但不能引申为“增高”。
  胡肇衡表示,生长发育需要营养和生长激素的刺激,但生长激素目前尚无口服制剂。有些增高保健品如含有性激素,有引起性早熟的可能,反而加速骨骺闭合,影响长高。


4种字眼的保健品须警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指出,正规的保健品确实有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但不能用于治病。

 


  因此,看到保健品上面有这些字眼,你就需要警惕了,这些保健品中可能添加了廉价、副作用多,甚至可能已被淘汰的药物成分。


1. “迅速起效”


  即使是药品,也不是都能迅速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服用后效果显著,可能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了药品成分。
  反面教材:某些壮阳保健品
  宣称能壮阳的保健品,有些会添加治疗勃起障碍的西药西地那非(伟哥)。这些保健品大都宣称纯中药,无毒副作用,会对患者造成很大误导。
  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服用了硝酸甘油,再服用这样的保健品,可使血压急剧降低,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2. “彻底治愈某种慢性病”

 

  很多慢性病在医学界至今尚未完全攻克,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根本不可能通过保健品治愈。
  反面教材:某些降糖保健品
  有些商家宣称糖尿病患者不用终身服药,吃保健品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保健品若迅速明显降糖,很可能是添加了降糖西药,所以糖友服用后会发现它确实“有效”。长期服用会严重破坏胰岛功能,且极易引起低血糖,对老年人尤其危险。

 


3. “纯天然成分”


  很多商家将“纯天然”当做重点宣传的卖点,但大家应注意,“纯天然”并不意味着无毒和有效。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提醒,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纯天然成分”保健品可能隐藏处方药,长期服用很可能造成肝肾损伤。
  反面教材:某些减肥保健品
  “中药减肥,无任何毒副作用”是减肥保健食品中常用的宣传语。
  其实,为保证减肥效果,有些商家会在宣称“中药减肥”的产品中非法添加西药,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腹泻、厌食症甚至心肾系统的疾病。


4. “治疗多种疾病”


  各种疾病的机理不同,对应的药物也有区别。一种药品如果对应很多种疾病,往往意味着它的特异性不强,作用温和,也就是效果不显著。
  保健品在这方面也类似,且只能起到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


3个方法绕开保健品“陷阱”


  为避免落入违法保健食品的“陷阱”,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不要轻易听信推销员的“忽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以辨别:

 

看批号


  看批准文号,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机构官网查询该批号,核对产品真假。


查机构


  号称有某权威机构认证,消费者可以上网搜索是否存在这个相关机构。
  国家规定,医药广告不能假借国家机关名义,也不能利用医生或患者的形象做证明。


警惕虚假宣传


温馨提示


  “病友”之间交流的保健品信息不可信,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买保健品最好听听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上一篇:『追象』未来华北或因高温热浪无法居住!分析:或与全球变暖有关
下一篇:名额有限:北体大全国瑜伽师(教练)专业水平资质认证培训班即将在昆明嘉丽泽开班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