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
“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是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使体表保持正常温度,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血”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5个症状自测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非常广泛,气虚和血虚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以下是气血不足的十大主要表现。
1. 健忘心悸、失眠多梦
心主血脉,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所以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健忘、难以入睡、易惊易醒或多梦。
2. 视物昏花、头晕耳鸣
“肝开窍于目”,眼睛干涩昏花、视物功能下降,多与肝的气血不足有关。若气血不足,不能上充头目,或致肾精亏虚,可见头晕耳鸣。
3. 面色萎黄、皮肤粗糙
气血对人体的肌肤有重要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气血不足则肌肤有失濡养,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发暗、发黄或没有光泽,甚至长斑。
4. 头发干枯、手足麻木
“发为血之余”,意思是说头发的生长依赖血的滋养,因此气血不足时头发干枯会没有光泽。如果肝的气血不足,则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痉挛。
5. 月经量少、疲倦无力
女子的月经与气血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果气血不足,常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月经停闭。
女性最易气血不足
女性以肝血为本,所以气血不足时常常出现双目干涩,肢体肌肉麻木,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舌面有裂纹,苔少,脉细而无力等症。
妇女气血不足会影响月经、白带、怀孕和生产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早衰,更年期提前到来。
2步养出好气血
中医认为,阴阳和谐,气血健旺,经络顺畅,则百病不生。因此,养足气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大体可通过2个步骤来调理。
一、食药膳
补气血可用“四物汤”,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
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时,空腹热服。
二、4个小动作,让气血活起来
1. 眨眼
用力眨双眼数次,然后双侧眼球依次左视、右视、转动。重复10次后凝视远方1分钟。
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
提醒:高度近视者转动眼球时速度要慢。
2. 转头
不管坐着或是站着,只要有空闲就可闭上眼睛,先抬头尽量后仰,再低头使下颌尽量抵到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
然后头部缓慢绕圈,做圆周运动,向左右两侧各倾斜10-15次。
颈部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颈部肌肉力量,缓解落枕、颈椎病、颈肩臂疼痛等病症。
提醒:老人做此动作时不可过于激烈,以免造成伤害。上班族每隔1-2小时最好活动5-10分钟。
3. 叩腰
双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后,以双手拳背缓慢、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
可从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为止,再向下叩击至骶部,如此反复;也可两手搓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
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提醒: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沿脊柱上行,经常叩腰骶部不仅能疏通血脉和强壮腰脊,还能固精益肾,对脊背疼痛、腰膝酸软等有较好疗效。手法要平稳,力量由轻到重,不可突然使蛮力。
4. 踮脚
双脚同时踮起,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
两腿肌肉不停收缩和放松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还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
提醒:踮脚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可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使下肢气血运行通畅并温养肌肉。久坐的人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