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时节话养生,艾灸调养补阳气
2018/1/7 18:57:50 来源: 云联旅居 作者: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阴阳的认识,小寒,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此时寒邪最易乘虚侵袭人体,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

  起居调养助阴阳消长

  小寒后应如何调养保健,才能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规律呢?以下三点最为重要。

  首先,要注意保暖。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同时人体阳气最弱,防寒能力最差,尤其是中老年人或是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因此,寒邪最易侵袭人体。所以,冬至后最需要注意就是保暖,尤其要注意头颈部以及手脚的保暖,出门一定要戴帽子、围巾、手套以及穿暖和的鞋子,晚上睡觉前可用温水泡脚,同时避免吃生冷的食物。但需注意的是,保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身体温暖,不出汗、不燥热为宜。

  其次,要适当进行户外锻炼。

  冬至后天气寒冷,很多人就会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运动,这对养生保健是不利的。冬至后,阳气初生,适当的户外锻炼可以帮助阳气的生发,可以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的时候在户外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舒缓的传统运动,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四肢伸展、跑跳等活动。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可过大,应于静中求动。冬季养生保健以“藏”为主,若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过大,阳气生发太过,也不利于养生保健。

  第三,要饮食调养。

  民间谚语有“冬至进补,开春打虎”之说,意思就是冬至前后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进补得当,来年春天可以强壮到去打老虎。一般而言,冬季进补以食用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为主,如羊肉、牛肉、生姜、枸杞子、黄芪、党参等,同时适当进食白萝卜等具有理气消滞作用的食材。其中羊肉是最重要的冬季进补食材。中医认为羊肉性温、大补,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补虚填精、祛寒温胃等作用。提倡适当进补,但不能过度,也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的食物。

  艾灸调养可事半功倍

  艾灸是中医温补阳气最佳的方法之一,冬至后最宜进行艾灸调养。宋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指出了艾灸是补阳气的第一方法。冬至后是人体阳气最弱,也是阳气渐生的时候,此时若能适当地进行艾灸调养,可以温养、培护微弱的阳气,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推荐穴位:大椎、关元、足三里。

  大椎穴

  大椎穴为全身诸阳之会,用之可温补全身在表之阳气,增强人体的防护、御寒功能;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其内为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可温补肾中元阳,是临床常用的保健强壮穴位。足三里穴是全身性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用之可培补后天之本,强壮身体。

  大椎穴在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当人低头时,颈胸交界处隆起最明显的骨头就是第7颈椎棘突,其下缘凹陷中及时大椎穴。

  关元穴

  关元穴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四指并拢,中指中节水平的宽度即是3寸。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当人屈曲膝关节90°时,膝关节前方会出现两个凹陷,外侧的凹陷中央即为犊鼻穴。解溪穴位于踝关节前方横纹的中央。

  艾灸方法:

  推荐使用艾条温灸法或艾炷隔姜灸。

  艾条温灸法:一般选用松软、无杂质的纯艾条即可,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温灸,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每次15~20分钟,连续10天为1疗程。

  艾炷隔姜灸:先将生姜切成2毫米厚、3~5厘米见方的薄片,用牙签扎几个小洞,然后取松软、无杂质的艾绒,将艾绒用手捏成直径1cm的圆锥体型的艾炷。将生姜薄片先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生姜薄片上,点燃艾炷顶端即可,艾炷燃尽为一壮。艾炷燃尽或者皮肤觉得太烫时更换新的艾炷。每个穴位每次灸10壮~15壮,连续10天为一疗程。

  艾灸注意事项:防风防火

  1.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比较合适,避免受风着凉。

  2.避免烫伤、着火。艾灸前最好准备一个铁盒或玻璃瓶,用于盛放艾灸时的艾灰,不要将艾灰直接扔进垃圾桶,否则容易发生火灾。同时要注意避免艾灰掉落或艾炷倾倒烫伤皮肤或引燃易燃物。

  3.当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心烦等上火症状时,应停止艾灸。

上一篇: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发布,哪些地方属于红色预警?
下一篇:名额有限:北体大全国瑜伽师(教练)专业水平资质认证培训班即将在昆明嘉丽泽开班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