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和曾子文化
2016/3/16 17:08:10 来源: 云联旅居 作者: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困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曾子少孔子46岁,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在我国儒家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曾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因此也可以说,曾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第二个孔子。

  ——家世和生平事迹——  

  曾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坚忍不拔,严于律己,功绩卓著,彪炳史册。他一生的卓越事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是少年有志。从少年时期,曾子就显露出热爱劳动,勤奋好学,志向高远的特质。父亲曾点在在曾国都城曲阜跟随孔子读书,曾子跟随母亲卜官氏在家生活。曾子看到母亲既要料理家务,又要种植庄稼,养蚕织锦,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便帮母亲做些零活。每到农忙季节,曾点回家收获和种植庄稼的时候,在空闲时间便断断续续地教曾子读书写字,曾子学得很认真。公元497年(鲁定十三年),曾子九岁。这一年,孔子因对鲁国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的行为极度失望,率领十几个弟子离开鲁国,去卫国游说,曾点考虑到儿子年幼,未随孔子出国。从此以后,曾点开始在家向曾子传授礼乐知识。应当说曾点是曾子的第一任老师。曾子一边跟随父亲读书,一边向父亲学习种田技术,一边侍奉父母。一家三口人其乐融融。十五六岁的时候,曾子有了些力气,曾躬耕于泰山脚下,因天降大雨雪,一个月不能回家,思念父母,作《梁山操》,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他还独自驾车去郑国,途中遇到一个叫“胜母里”的村庄,认为这个村庄的名字是对母亲不敬,便绕道行驶。

 

  二是师从孔子。曾点担任儿子的老师,本来是权宜之计,等孔子回国后,再让儿子拜孔子为师。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曾点仍不见孔子回国,心里有些着急。儿子勤学好问,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早把自己从孔子那里学到的知识掏光了。公元前489年,(鲁定公六年),曾点打听到孔子周游列国到达楚国北部边境城市负函,于是命儿子赴楚拜师。17岁的曾子不畏路途遥远,只身一人跋山涉水,终于到达楚国,拜孔子为师。这一年,孔子仍未得到楚国的重用,便率领弟子们离开楚国到达卫国。从这次去卫国到公元前484年离卫返鲁,孔子在卫国居住了5年。这也是曾子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跟随孔子学习的5年,也是孔子对曾子精心培养的5年。在这里,孔子把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传授给了曾子(见《大戴礼记·主言》),回答了曾子提出的四十多个关于礼制的问题(见《礼记·曾子问》),还启发曾子向颜回和史学习君子道德,并让曾子跟随他到齐国去,见到齐国的晏子,得到了晏子的宝贵赠言。经过孔子5年的言传身教,使曾子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回国后,曾子继续跟随孔子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孔子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茌三千弟子中“独得其宗”。

 

  三是孝事父母。公元前484年(鲁定公十一年),曾子跟随孔子返鲁。此时,曾子的父母都是年届半百的老人了。曾子一方面继续跟随孔子读书,一方面尽力种好田地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奉养好双亲是曾子安身处世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说:“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意思是,家庭贫穷,父母年老,做官不能讲究职务高低。为了奉养父母,他到莒国去做了三秉小米的低级官史,因为父母可以享用。父母去世后,齐国、晋国、楚国曾聘他去做俸禄优厚的高官,都被曾予以父母得不到享用为山婉言拒绝了。曾子孝敬父母,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他每天早晚到父母跟前探望问安,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父母的生活,平时连说话也注意声音大小,以免使父母受到惊扰,尽量让父母吃住舒服(陆贾《新语,慎微第六》)。他供养父亲,每顿都有酒肉。父亲去世时,曾子“水浆不入者七日”。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母亲去世后,曾子品尝到生鱼味道鲜美,把吃到嘴里的生鱼又吐出来,以后再也不吃生鱼。(《孝子传》)父母去世后,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尸子》)因此,曾子以至孝著称于世,成为我国古代孝顺父母的典范,在元时被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

 

  四是入仕从政。曾子从事政务的经历是有明确记载的。《韩诗外传》说:“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乘……。”《韩诗外传》说:“曾子仕于莒,得三秉……。”《说苑》记载:鲁国军队攻打费国,曾子向费国国君告辞说:“请让我离开,进攻结束后我再回来。请暂且不要让狗猪进入我的馆舍。鲁国果然攻打费国。曾子到鲁国军队中为费国争辩,使鲁军停止了对费国的进攻。这里说的显然是曾子为费国辅政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曾子在从政中大力推行孔予仁政德治的治国主张,颇得百姓称赞。曾子入仕做官是有原则的。他说:“凡是行为不符合道义的国君,自己就不去服事,凡是没有仁德的卿大夫,自己就不去做他的属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国君和卿大夫是极为少见的。这大概是曾子一生短暂从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授徒传道。孔子在晚年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治国主张不能传下去。曾子极为信奉孔子之道。他不但自己认真学习,深悟其意,付诸实践,而且把传播孔子思想的重任自觉担当起来,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设帐授徒,二是著书立说。关于曾子办学的时间,有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68年,曾子37岁。这一年,曾子设教于武城。有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83年,是年曾子22岁,这一年曾子跟随孔子返回鲁国,农闲之余,在家中讲学。我认为比较恰当的时间是曾子父亲去世后的公元年前474年,是年曾子 32岁。因为此时曾母也已去世,曾子有了充分的授徒时间。讲学授徒是曾子一生的主要事业,直到去世,从未间断。即使在他从政期间,也把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随地的给学生教授学业。在教学方法上,曾子既承袭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又特别重视言传身教。曾子觉得他的弟子公明宣跟随他学习了三年,没有认真读书,问他这是为什么?公明宣说:“我哪里敢不学呢?我见老师接待宾客,既恭敬俭约又从不轻慢,我很喜欢您的做法,尽力学着去做,只是没能学好;我见老师居官,对下属要求很严,却从不伤害他们,尽力学着去做,只是没能学好。我由衷地钦佩老师的这些品德,虽然尽力去做,却都没有能够学好。我哪里敢不好好学习呢?”从此可以看出,曾子言传身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曾子献身于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的弟子沈犹行说:“过去我们沈家发生了负刍作乱的事件,跟随先生的七十多名弟子,没有一个参与的”。这仅是曾子在楚国办学时招收的弟子数。他一生所招收的弟子应大大多于这个数字。由于曾子对弟子要求严格,讲究教学方法,其有成就的弟子不乏其人,有名的弟子就有子思、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子襄、阳肤、沈犹行、公孟子高、吴起等10多人。

  六是著书立说。曾子到了晚年,为了把孔子的思想学说更加广泛久远传播下去,除设教授徒外,又高瞻远瞩地开始了功在千秋的非凡之举──著书立说。《颜氏家训·劝学篇》称赞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由于曾子年事已高,时问有限,精力不足,这些著作大都是曾子带领弟子共同完成的。有些著作应是在曾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完稿的。我们还应注意到,曾子晚年病重期间,在不久与人世前,口述了不少至理名言。这是他一生学习、实践和思考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许多启迪和教益。如曾子的病越来越重了,对他的儿子说:“君子假如不被利益所惑害于自身,那么耻辱怎么会附在自己身上呢?官吏往往松懈在官场一帆风顺的时候,疾病往往加重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时候,对父母的孝顺往往减退在娶妻生子的时候……。”这些话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深思。

  曾子卒于公元日432年(鲁悼公三十五年),葬于鲁国南武城,即今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8公里处南武山西端的玄武山下。据《重修武城谱系》记载,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5年)为曾子建了祠堂,名为“忠孝祠”。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对忠孝祠进行重建,改名为曾子庙,亦称曾庙。此后又多次对曾庙进行扩建和重修。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曾宪梓博士捐资800万元重修曾庙,使曾庙规制得以恢复,面貌焕然一新。

  ——著述和思想学说——  

  ​  曾子著述颇丰,在孔子三千多名弟子中著述最多。在儒家经典中,曾子名下的著述就有《论语》、《曾子》、《大学》、《孝经》四部,还有后世编辑的“曾子书”之类的书籍。

  1、《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关于《论语》的作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起初由曾子主持和指导,后来由曾子的弟子编订成书的说法最为可信。其理由有两点:第一点,《论语》中称孔子的学生大多数用他们的“字”,如子夏、子贡等。而曾子除孔子评价的“参也鲁”外,其他十四处皆称“子”。这足以证明该书是曾子的学生编订成书。《论语》中有15章涉及曾子,而且位置大都靠前,这在孔子的晚期弟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论语》编纂之初,必定有一个人提出动因并主持。这个提出动因并主持的人,也只能是曾予。因为曾子在讲学中就是以孔子的教导为教材的。所以我们认为《论语》的编纂先是由曾子主持,最后由其弟子编订成书的。

  2、《孝经》。《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身处世的必备教科书。关于《孝经》的作者也有若干说法,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的很清楚:“曾子,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予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寥寥数语清楚地记载了《孝经》为曾子所著,并说明了曾子作《孝经》的原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孝经》是曾子的著作呢?

  3、《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以后居于《四书》之首,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的作者也有孔子与曾子合作,曾皙和曾子合作,子思作,汉代博士作等诸多说法。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学者李学勤据此著文说:“按照战国时著书统例,这是曾子门人记录曾子的论点,和孟子著书有与其弟子讨论相同,所以《大学》的传应认为曾予的作品”。

  4、《曾子》与曾子十篇。《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在《儒家类》中有录:“《曾子》十八篇”。班固并注明作者“名参,孔子弟子”。《大戴礼记》中有十篇,题目皆冠以曾子,俗称“曾子十篇”。“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中的一部分篇章。现在看来是汉代亡佚了八篇。

  关于曾子的思想,除了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外,在许多方面也有所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此外,在政治上哲学上和教育上也有所建树。

  1、孝道思想。曾子不仅在理论上对孝道做了系统地阐述,把孝道推向了极致,而且行动上躬身践履,为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人为什么要行孝?曾子作出了最绝妙的回答。他在《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生命,人是最尊贵的。人的德行没有重过孝的。他还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意思是孝是道德的基础。人们的道德教育是从孝德教育生发出去的。既然是这样,我们能不推行孝道吗?关于孝道的基本内容,曾子提出了四个方面:“守身、事亲、事君、立身。”守身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无意义的损伤。事亲就是服侍父母,要养亲、敬亲、悦亲、顺亲、忧亲、谏亲、承志。事君就是效忠国家,以孝治国。立身就是成就自身,建功立业。同时曾子还对行孝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一要发自内心。曾子说:“忠者,其孝之本与。”意思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是孝道的根本。二要合乎礼制。《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礼制去服侍,父母去世以后,按礼制去埋葬,按礼祭祀。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三要及时地孝事父母。因为父母去世后,想奉养父母也做不到了。

  2、修身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修身观。他说“自天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说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做人的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打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在修身的目标上,曾子提出要德才兼备,能担负起治理国家、保卫国家的重任。在修身的标准上,曾子提出了七项要求:仁、孝、义、礼、忠、信、勇。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孝是天下最大的,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每个人都应行孝。义是指做事情要合乎正义。曾子说:“凡行不义则吾不事”。意思是凡是不合乎正义的事情自己就不去做。礼是指做事情要符合礼制。曾子对于礼的解释冲破了仪节的范畴,将它纳入了道德范围。所谓忠,曾子赋予它尽心尽力,发自内心的意思,也就是敬业。所谓信,就是人的言行要讲诚信。所谓勇,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要敢于奋斗拼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修养的方法上,曾子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提出了七条:一是读书学习,曾子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二是实践锻炼。曾子经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三是自我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他对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视的。四是慎独。曾子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倍加谨慎。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反求诸己。曾子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君子必须自己有德行才能要求别人,自己没有过失才能去责备别人。曾子的反求诸己提出了一个严于律己的问题。六是谨言慎行。就是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这样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七是知错即改。在这方面曾子也有很多言论。曾子的修身思想,在当今仍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呵贵的。

  3、政治思想。从文献记载的曾予的大量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的曾子,是一个极具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有志之士,他的政治思想为:一是民本观。曾子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意思是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一语道破了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性的问题。只有代表民众的利益,按民意行事,国家政权才能巩固。二是仁政德治观。曾子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思是国家不应该单独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根本利益。他还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意思是行善(实行德政)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三是人才观。曾子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而行之,骄泰以失之。”意思是做国君要掌握一个大原则,忠厚诚实的人一定要得到他,骄横放纵的人一定要舍弃他。他还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意思是发现贤才不能举荐,或虽然举荐了却不能让他位于自己之前,这是怠慢;发现恶人不能斥退,或虽然斥退了却不能把他驱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4、哲学思想。从曾子的著述中,我们看到曾子的哲学思想是非常鲜明的。一是朴素唯物的自然观。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该文集中论述了“天道”、“地道”、“气”和“阴阳“等其他儒家文献中鲜有涉及的概念,反映了曾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提出质疑,指出上天所给予的事物先从上面开始,大地所给予的事物先从下面开始。从上面开始的叫作圆,从下面开始的叫作方。如果上天是圆的,大地是方的,大地的四个角就得不到覆盖了。从而否定了宇宙结构“天圆地方”的说法。曾子的这一观念对于之后的“浑天说”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他还提出了“气”和“阴阳”的概念,并指出了阴气和阳气的来源及其运行规律,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气”的概念,指出阴阳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曾子把阴阳之精看成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类的本源,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本源,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的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重视实践的认识论。曾子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曾子关于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言论很多。曾子说:“君子爱同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思是君子要珍惜时间用来学习,及时进行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曾子认为人的知识一方面从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获得。同时,曾子还提出了正确的实践方法。他说:“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复思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意思是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在行动,论证后在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必须经得起考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这是我们今天做事也应遵循的规律。

  5、教育思想。曾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授徒。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丰富的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明确的教学方向。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学习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这就是说'曾子办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仁德的治国人才。他把德育放在了教育弟子的首位。二是全面广泛的教学内容。在学习内容上,曾子提倡博学,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多种知识。他说:“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意思是君子既然学了,就要担心学习的知识不够广泛。曾子对弟子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孔子晚年整理的“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和《周易》,特别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教诲。这些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三是灵活机动的教育方法。曾子在承袭了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外,又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时时不忘以身作则,为弟子做出榜样。他对弟子讲孝道,自己做到对父母至孝。他对弟子讲修身,自己每天多次检查自己的行为。他对弟子讲要严于律己,本人更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循规蹈矩,甚至临死前发现自己铺的席子是大夫才能用的,坚决要求把席子换掉。他的这一行为在弟子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曾子还重视随时随地对弟子进行教育,并与弟子教学相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封赠和祭祀——  

  ​曾子因其高尚的人格和对儒家学的重大贡献,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和颂扬。历代帝王对曾子多有推崇,把曾子提升到圣人的地位,称其为“宗圣”,给予高规格的祭祀礼制。

  曾子卒后被赠官加封始于唐代。自唐代起,历代封建皇帝对曾子赠封了许多尊贵的谥号。他的父母和妻子也都受到褒崇。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二月),皇太子李宏释奠于国子学,十分景慕颜回和曾予,希望唐高宗予以褒赠。唐高宗下诏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子为太子少保。

  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唐睿宗加赠曾子太子太保。

  公元720年(唐开元八年),唐玄宗敕列曾子为十哲之次。礼部尚书苏颋奉敕撰《曾子赞》:“百行之极,三才以教。圣人叙经,曾子知孝。全谓手足,动称容貌。事君事亲,是则是效。”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赠曾子为郕伯。同时,追封曾子父曾点为宿伯,从祀孔庙。

  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圣人之道,一以贯之。允也子鲁,堂奥斯窥。惟帝登岱,克陈上仪。追封侯社,沂水之湄。”

  公元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宋真宗晋赠曾子为瑕丘侯。同时,加封曾点为莱芜侯。右仆射张齐贤奉敕撰《曾参赞》:“孝乎惟孝,曾子称焉。唐虞比德,洙泗推贤。服赝受旨,终身拳拳。封峦饬赠,永耀青编。”

  公元1111年(宋政和元年六月),太常寺奉:“孔子高弟子所封侯爵与宣圣名同,失尊师之礼,今乞以瑕丘侯曾参。改封为武城侯。”诏改武城侯。

  公元1113年(宋政和三年),曾子列入“十哲”。

  公元1144年(宋绍兴十四年),宋高宗撰《曾子像赞》:“夫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百行,以通神明。因子侍师,答问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型。”

  公元1267年(宋咸淳三年正月),宋度宗升曾子为郕国公,配享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

  公元1306年(元大德十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郕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万世训彝;惠我光明,尊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公元1330年(元至顺元年闰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子为郧国宗圣公。曾子始称宗圣。

  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六月),改封郕国宗圣公为宗圣曾了。

  公元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敕封宗圣曾子。同时,敕封宗圣曾子大人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

  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塑曾子像于孔庙大成殿内。

  自唐睿宗加赠曾子为太子太保并配享孔庙后,曾子便配享皇帝的祭祀活动。宋度宗升曾子为“四配”之一后,曾予与其他“三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的塑像分别位于孔子神龛东西两侧,东侧为颜回,子思,西侧为曾子、孟子。祝文是:“维洪武某年岁次某月某日,皇帝某遣某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径,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只俸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飨。”

  公元1444年(明正统九年),明英宗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嘉祥县教谕温良以曾子庙倾圮,奏请修葺,诏赐俞允。重建曾子庙工程自公元1445年(明正统十年)开工,至公元1446年(正统十一年)落成。

  公元1465年至1470年(明成化初年),明宪宗下诏重修曾子墓。

  公元1491年(明弘治四年),明孝宗下诏,春秋次丁有司致祭曾子专庙,并颁降祭文。祭文为:维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于郕国宗圣公,曰:“孔门道学,公得其宗。庙庭配享,海宇攸同。矧兹乡邦,钟灵所自。时惟仲(春、秋),特申专祀,伏维尚克,飨之。”

  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于曾子专庙。

  综上所述,曾子的人格、言行在儒学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宝贵的应用价值。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曾子文化,广泛传播曾子文化,让曾子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山东省嘉祥县政协原副主席、嘉祥曾子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篇:小暑养生观:阳盛阴虚之时,顺应天时养足心气
下一篇:《旅居出发,让心回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