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本月9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状况试评价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省域生态文明总体状况企稳向好,进入持续提升的新阶段。
此次省域生态文明状况试评价报告是在环保部的支持下,历经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完成的。评价报告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六个领域,分为23个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
其中,生态环境领域得分居前的是海南、西藏、福建等省区市,天津、浙江、北京等省区市生态经济排名居于前列。
那么多省份的追逐下,为什么,海南的生态环境还能独占鳌头呢?
多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省之本,不遗余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从1999年提出建生态省,到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省,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宏伟目标的确立,再到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崛起,无不烙着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印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正在800多万海南人民脚下延伸,成为全省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础,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定位之一。
为保护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海南统筹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在空间布局上,海南省坚持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分区分类布局生态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
在产业布局上,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约、集群发展新型工业。以汽车制造、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悄然崛起,为海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实现了工业项目的合理布局和环境污染的集中控制,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力保海南的碧水蓝天。
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基本形成了能源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正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海南省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和谐发展,全省GDP从2005年的903.60亿元增至去年的2515亿元,增长了1.7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8.9%。
海南良好的生态在全国来说是稀缺资源,在全球环境承载能力日趋超出负荷的今天,海南生态环境优势日益凸显,可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