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公众对生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环保重大污染事件虽逐步降低,环保方面的信访投诉却在快速增加。对此,环保部长陈吉宁认为,“不是我们质量在逐步降低,而是老百姓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正如总书记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社会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与此同时,公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已成为重要消费产品。因此,陈吉宁强调,必须用硬措施面对硬挑战,“每年都要抓出一批人民群众看的见、摸得着、能收益的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环境是可以变好的”。
要转变发展与环保是矛盾体的思想,不要把保护生态看作发展约束,要树立正确发展观,“发展若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是本事,是用老祖宗的财富、欠子孙的债来发展”,环保部长陈吉宁说。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关系解决好,会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实际是一次理念的变革。
破解经济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协同推进绿色化,探索绿色循环低炭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各省市加大了生态环保在GDP考核中的权重,浙江省已占25%;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张家港市探索绿色行政,制定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制度,对相关领导履职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对发生严重破坏生态红线、恶性群体性环境纠纷等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各省还强化了依法监督、重点治污的力度,并建立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打击了一批环境领域犯罪案件。
目前全国共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湖北等16个省区市正在开展生态省建设,超过一千多个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建设,92个地区取得了生态市县阶段性成果获得命名,建成了4596个生态乡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创新的实践,不是靠嘴上说,而是做出来的工作。现在面临的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都是由于生态、空间失衡导致的。因此,要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空间,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同时,给自然生态系统留出空间,留出生态用地,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陈吉宁还指出,既要着力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绿色化,也要大力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当前一些地方,大众和社会带来的污染问题已超过生产带来的污染,要推进每个人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要改变过去环保工作自上向下的工作和推进措施,变自下向上和自上向下结合的模式,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政府指导和多方参与,引导和支持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