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政策调控组合拳,被市场视为“超级大礼包”,让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市场终于迎来了小阳春。4月初,上海出现了久违的“日光盘”,深圳上演了深夜排队购房,北京的少数新盘也出现了涨价迹象。
去年以来我国住房市场出现了交易量下降、价格下调的阶段性调整趋势。今年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发文明确二套房房贷首付降至四成,贷款利率也不再强制执行1.1倍及以上的标准。同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微博]对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进行调整,营业税免征门槛由5年降为2年。
在经历了1年多的向下调整后,政府通过释放在过去被压抑的首次购房尤其是改善型住房消费,来促进住房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贡献经济增长,一举多得,时机也恰当。
而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21.7万套,比2月份增加65.9%,接近去年同期水平。随着3月底楼市新政影响的逐步显现,预计未来销售量可能继续回稳。
信贷额度及利率水平一直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是决定楼市冷暖的关键因素。2010年4月在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后,我国二套房首付一路提高到50%、60%,甚至70%,且认定二套房过程中严格执行“认房也认贷”。去年9月30日,针对住房市场的变化,央行取消了“认房也认贷”的规定,使还清贷款的改善型住房需求也能享受首套房贷款的相关优惠。
今年3月30日的房贷新政,使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基本恢复到了2010年最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实施以前的状况。从我国住房市场价格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的房贷首付比例调整适当,且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也是一举三得的措施。
而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下调,降低了消费者改善住房条件的门槛,刺激了一部分享受型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达到了增加市场需求的目的。对银行来说,在没有显著增加风险水平的情况下,拓展了其提供住房金融服务的市场。对开发商而言,可以提高其存货的去化速度,改善流动性状况,刺激其新建商品住房的开发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