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从后引并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边的空隙中经过呼出体外。
我国古代名人非常注重养生,他们的一些养生“秘诀”不仅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而且也令我们十分的敬佩。
都知道秋收冬藏,冬天要“藏”,藏就是阳气。只要冬天把阳气补足藏好了,来年才不容易生病。但是有些人一补就上火,虚不受补;那是你没用对方法;今天龚医生教大家简单三招,补阳不上火,一补入体百病消。
寥寥几个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这首歌成为历代养生学家的座右铭,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少,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养生之道。
如今,随着“中医热”的不断升温,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大量内容参差不齐的中医养生知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也有不少“养生博主”,正在成为年轻人获取中医知识的重要来源。
洗澡后或者睡觉时,腿上时不时会痒,甚至睡着了都能给痒醒,非得挠了才舒服。如果仔细看皮肤,还有干燥和发红,那大概率是中了“干性湿疹”的招。
问大家个问题:晚上睡觉前,你都会做啥?抓住一天中最后的时间玩手机、刷视频?还是会把握住这个养生“黄金期”?
“中医泰斗”干祖望老先生,活到104岁的高龄。100岁时尚未退休,仍和年轻人一样,每天出诊、授课、爬楼梯。
现代生活,热、寒、湿侵扰。多余物堆积体内,成有害负担。排热,可拔罐、刮痧、喝清火茶。寒气应运动、艾灸,喝姜枣茶。湿邪,运动、泡脚,避受凉。
李教授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每周工作5天以上,年门诊量万余人,他将自己的养生诀窍归纳为10句话,为你一一解说他的养生秘诀。
当然了,中医中药需要辨证,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呢,最好还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参考使用,切勿随意乱用。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中医将湿气称为湿邪,体内湿气过重时会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夏季是湿邪作祟的高峰期,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受湿邪侵犯?中医推荐三穴、三粥、三茶,这个夏天用起来吧!
三伏天可别再防暑了,注意防寒排寒!不然冬天一身病就难熬了!
我们的手部连接着六条重要的经络,而这六条经络呢,也在手部留下了非常多可以治疗常见病的穴位,今天就给大家讲讲6个我们最常用的、可治疗身体常见病的穴位。
三伏天是指夏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大暑” 和“立秋”之间的一段时间,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
李佃贵教授是一位71岁的国医大师,也是河北省中医院的名誉院长。他是中国政府评定的泰斗级中医之一,仅有90位。李佃贵教授年近古稀,但仍精神矍铄。他每周工作5天以上,年门诊量超过万人。他将自己的养生秘诀归纳为10句话,现在为你一一讲解。
“这么热的天,不晚上出去锻炼,难道还白天出去锻炼啊,你不怕中暑,我还怕呢。”
拥有健康的身体不管是进行日常繁杂之事,还是从事强度高压力大的工作,亦或者需要保持高度专注力进行学习的事务,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寿高104岁,作为寿星一枚,他当之无愧;他博古通今,融汇中西,实至名归。80岁他能够登山;90岁各地演讲;100岁笔耕不辍;101岁思维敏捷,健步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