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炎热,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此前曾表示,高温酷暑天别光想着躲空调房,此时正是调理身体、赶走老毛病,养生保健的“黄金40天”。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时节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雨热同期,阳光猛烈,万物生长繁茂,各类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快速发育的关键期,
你以为夏天只能靠吹空调、吃冰棍、喝冷饮来给身体降温吗?其实不然!中医却建议:天气越热,越要“趁热打铁”——喝热茶、晒晒背、泡泡脚……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蕴含着中医的养生智慧。学会用“以热制热”的养生妙招,还能有效逼出体内寒气。
《内经》:“目受血则能视”,“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意思是只要我们用眼,就在耗血,耗五脏之精气。而且,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望诊可以通过看眼睛,而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神气是否充盈。当眼睛无神时,多半病情严重;若是眼神涣散了,则多半病情危重,预后不好了。
古代养生家,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提出了许多日常生活禁忌,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起居等,使之步入长寿之域。若想永葆青春与健康,就要牢牢记住不犯禁忌。究竟智慧的老祖宗都给我们留下哪些“禁令”呢?
带着你可能亚健康的身心状态、亦或病久病重的烦恼或者对自然疗法非药而愈的好奇求知心情,欢迎来参加我们5天4晚的游学养练营课程。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舒适气候环境下,寓教于乐的互动中,舌尖品尝到美味的快乐里,让你感受到神清气爽、活力自信满满、乃至你生命的无限潜能!
冬季为一年中气温最低、天气寒冷、阳气最弱、阴气最重的季节。所谓“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立冬之后,天地间生物的阳气到了藏的阶段。
中医认为,秋季是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的时节,但是今年立秋与三伏重叠,且雨水连绵不断,即热又湿,因此养生应顺应自然,注重“收”的原则。因此,大家要记住秋季养生的“五不要”和“六要”。
随着季节从夏天向秋天过渡,许多人的血压开始“失控”,特别是早晨和夜间,血压随着气温降低而明显升高,如不及时调控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14日正式进入末伏,厦门天气仍炎热。末伏是三伏中的最后十天,夏末秋初,天气又热又湿,中医称之为“暑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执行副主任马骏结合厦门气候特点提醒广大市民,末伏养生重在防秋燥、莫贪凉、祛湿气、养阳气。
正值中伏,在炎热的气候里,一些市民喜欢贪凉,通过吹空调、吃冷饮等方式来避暑降温。殊不知,这样做会损伤自身阳气,造成疾病侵体。中医专家建议,三伏天切勿贪凉过度,应该适度“热养”。
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阳气不足的表现有哪些?中医有什么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里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的心情似乎更容易变得烦躁和焦虑,而这和心的调养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身体状态。做好以下六方面,把心养好。
一到夏季,睡不好、出汗多、湿气重,怎么办?所谓“春夏养阳”,这么热为何还要养阳?夏季饮食宜清淡,那还要补吗?怎么补?一起盘点夏日里的那些最佳清补食物。
日前,全国名老中医熊墨年做客了《医脉相承——国医名师访谈录》栏目。今天的访谈前夕,栏目组去到了熊墨年的门诊。诊室外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尽管我不在医院工作了,但我一直用几千年老祖宗的方法,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几十年来,自己的健康自己掌控!
春天都来了,这天气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原以为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到来了,没想到年后冷空气杀了个回马枪。寒潮来势汹汹,杭州又进入了“速冻”模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四时调神大论》
1925年出生的国医大师吴咸中明年就要满一百岁了,现在99岁高龄依然思维敏捷、谈吐优雅而且精神状态很不错,看他的照片,你很难想到这位老人快要100岁了,以为最多就是七八十岁的样子。
心为“身之主”,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主,生理功能分为两个方面:“血肉之心”,即心脏,形状像未开的莲花,主管全身的血和脉;“神明之心”,主管神志,神志由气血变化而来,是生存的根本。凡是心脏生病,都是由忧愁思虑、外邪乘虚而入所致。